利用好文化资源 构建大文化格局 打造富强和谐美丽新方城

14.01.2015  10:16

    方城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据联合国史前文化委员会对遗存的2000多处岩画考证,这里在4800年前就生活着我们的先祖;从夏禹的五世孙——少康把其次子曲烈分封到此地建立“古缯国”算起,迄今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曾涌现出一批批杰出人物:汉文帝封张释之做廷尉,他成为我国管理司法工作的最高长官。他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张释之执意守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史记》称“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张释之不仅执法如山,还首次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被誉为“法圣”。西汉时期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被封为“博望侯”,其封地就在方城县境内的博望镇;三国时期,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火烧博望”的故事也发生在博望镇。历史上的方城人韩暨、吴阿衡、范致虚等均为国为民立下过赫赫功劳,千载流芳。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彪炳中国革命史册;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血洒长空,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永照后人……
  
  近年来,方城县在建设城乡一体的文化设施上狠下功夫,县级有广播电视台、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豫剧团、电影公司、远程教育中心,乡镇有广播电视站、文化艺术中心,村有阅览室、远程教育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文化大院或文化广场,机关、厂矿、学校均有相应的文化教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一个覆盖全县、上下贯通的文化教育网络正在逐步完善。
  
  在方城,以文化民,就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文化教育,统一思想、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凝集力量、激发民智,为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智力保证。为实现以文化民,方城县坚持培育“文化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全县城乡的正能量。一是县委党校牵头,城乡联动,由“文化人”组成的宣讲团,向党员干部宣传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二是争取优惠措施,鼓励“文化人”争做“优秀作品鼓舞人”的作家、书画家、雕塑家等。以文娱民,就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高雅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近年来,方城县把以文化民和以文娱民有机结合,把思想文化教育寓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之中,坚持以先进的、高尚的、健康的文化占领城乡文化阵地。县豫剧团创作演出《子夜惊梦》、《辣椒庄的喜事》等主旋律剧目,每年在乡村巡演上百场次;全县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十佳青年、十佳乡村医生、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广泛组织开展广场文化周、广场文艺比赛等,寓教于乐,全面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知行合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认识得到提高,精神得以振奋。
  
  在以文化民和以文娱民工作中,方城县十分注重当地文化资源的发掘和运用,特别是围绕张释之的法治理念、张骞的开拓精神、红二十五军的拼搏精神等,建起了张释之祠、张骞广场、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等设施,每年都围绕这些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活动,使本土的优秀文化得以不断弘扬和传承。
  
  我们以文富民,就是树立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理念,坚持在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对方城本土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精心开发利用,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县域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方城可供开发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阶段,方城县重点围绕夏商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进行开发,进一步打响特色文化品牌。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方城县八里桥夏代遗址”,专家论证为古缯国遗址。2010年4月,经河南省姓氏祖地和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认定,方城县为中华曾氏祖根地。这一结论得到包括曾氏宗亲联合总会会长曾宪梓博士在内的广大曾氏宗亲的广泛认同。河南省曾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曾德魁先生闻讯,主动与方城县相关部门接洽,提出了一个投资10亿元的“古缯国文化苑”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古缯国博物馆已经落成,甲午年曾姓拜始祖大典刚刚举办完毕,来自海内外的800余名曾氏宗亲回到方城寻根谒祖、畅叙乡情、洽谈投资。接下来,古缯国遗址公园、古缯水寨、曾子学堂等项目将次第开始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方城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出自《左传》,这里的方城,指的就是当时楚国与中原各国之间的天然屏障——在关隘处修筑了“楚方城”的“方城山”。方城县因此得名。据考证,“楚方城”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修筑的长城。为此,已故的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先生曾为方城楚长城题词:“天下第一古长城”。近年来,方城县围绕楚长城的发掘保护做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包含楚长城文化元素的七峰山生态旅游风景区已经建成开业。
  
  下一步,方城县还将加大特色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力度,科学规划、梯次开发、稳步推进,让北宋时期的南水北调工程——“襄汉漕渠”遗址、张骞封侯地、三国古战场博望故城、远古先民留下的文化密码——岩书岩画、中国名砚——黄石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城石猴……这些独特的、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方城县的文化旅游产业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迈进。充分挖掘方城厚重的丝绸之路文化,力争找到“一带一路”的方城之源,重现方城丝绸文化在1905年釜山世博会的风采,让文化在建设富强、和谐、美丽新方城的宏伟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