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抚慰:绘出留守儿童多彩之梦

02.06.2016  05:26

5月27日一早,河南省西华县龙池头村小学的孩子们就穿上节日的“盛装”,期待着上午能和来自河南郑州的“明星们”同台演出节目。谁知夏雨不宣而至,飘飘洒洒一直不停。“叔叔阿姨还来吗?”孩子们焦急地盼望着。

上午8时50分,随着一辆豫A牌照的大巴车缓缓驶进校园,孩子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河南公益无限艺术团的26名文化志愿者从郑州到西华县,冒雨驾车行驶300余公里,来到西华县龙池头小学开展文化服务活动,拉开河南省“走基层·送欢乐,万名文化志愿者进千村”系列活动的帷幕。

龙池头小学最风光的日子

9时50分,按照原定计划,活动本应开始了。河南公益无限艺术团的文化志愿者顾不上旅途疲惫,书法、美术、舞蹈志愿者很快在教室里为小朋友上起了培训课,准备演出的演职人员在老师配合下,迅速整理出两个能避雨观看演出的小场地,350名学生随即分坐在两个场地中。

龙池头村小学的孩子们表演的舞蹈《彩虹的微笑》奏响了活动的序曲。文化志愿者、青年演员郎小磊表演的山东快书《学文化》,十佳文化志愿者、青年歌唱家薛青演唱的《报答》,星光杂技团的文化志愿者带来的杂技《技巧》、年仅10岁的小文化志愿者文丽表演的《柔术》等节目赢得同学们连声喝彩。十佳文化志愿者、“梨园春”年度金奖擂主王光姣变演唱为现场教学,200多名小朋友边学边唱,十分投入。

孩子们尽情欢笑与歌唱,红红的脸蛋儿流露出灿烂的微笑。龙池头小学校长林华感慨道:“今天是龙池头小学最风光的日子,文化志愿者在一所学校摆开三个场地,同时为同学们送来欢乐。”该校三年级学生宋梦娇说:“今天看见文化志愿者叔叔阿姨为我们的付出,我今后要努力学习,长大了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

留守儿童普遍缺少文化滋养

眼望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抹抹灿烂的笑容、一双双清澈的眼睛,看着志愿者们带来的演出如此受欢迎,河南省文化馆文化志愿者工作站站长李道畅感慨颇深。

今年5月初,为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状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河南省文化馆组织调研组,深入河南部分市县乡村基层,采取入村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和发放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南省7个省辖市、10个县(市、区)、18乡镇的346个行政村的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研组分别从基本环境、文化生活、心理需求、亟待解决的问题、孩子们的建议五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近距离探访。

调研结果表明,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留守农村无人照管的儿童人数持续增加。这些留守儿童身心、学习、成长、文化生活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失衡的问题。同时,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化活动的人员缺失,乡村小学专职音乐、美术、体育、舞蹈教师极度缺乏,至于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音乐教室、钢琴、功放音箱等多媒体文化活动设施,也只能是农村留守儿童遥不可及的梦想。

例如,参与调查的346个村中,2015年直接面对少儿的培训讲座总数为19期,村均0.05期,一年间参与培训的留守儿童1475人次,是参与调查的留守儿童的4%。河南省文化馆历时一个月抽样调查的近210所乡村小学,96%没有音乐、舞蹈、美术老师。

调查结果一度让曾参与调研的李道畅心痛,他告诉记者,留守儿童对文化生活的渴求,几乎到了饥不择食、寒不择衣的程度,这些极度缺乏精神抚慰的孩子,会时常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帮孩子们绘出多彩童年

为进一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文化生活状况,推进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自2016年5月起,河南省文化馆作为发起单位,倡议河南全省各个文化馆(站)及所属文化志愿者工作站,采取上下联动的办法,在全省开展“走基层·送欢乐,万名文化志愿者进千村”系列活动。

活动中,从河南省现有的9万名文化志愿者队伍和新招募的文化志愿者中,征招了1万人以上热心少儿公共文化服务的文化志愿者,组成2000个小组,分赴全省2000个乡村、学校,建立面向基层留守儿童的文化志愿服务点。此外,因地制宜为每个重点文化贫困村配备3至5名文化志愿者,自愿组成常来常往、定点帮扶的文化志愿小组,开展有序的乡村文化志愿服务,以“送演出、搞培训、种文化”为主要内容,满足留守儿童对文化知识的需求,帮助其发掘自身优势和潜能,拓宽其成长道路,让孩子们绘出多彩生活。

此次活动从西华县龙池头村开始,就是因为调研时发现,这里曾是一个因艾滋病感染致穷的村庄。尽管多年来,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对龙池头村等因病致穷的村庄开展帮扶工作,使该村的物质生活得到有效改善,但该村文化生活却一直极度匮乏。

河南省文化馆党委书记冯莉表示,为孩子们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未来的日子里,将有更多面向基层、面向留守儿童的文化活动相继展开;通过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为孩子们在人生的起点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孩子们能健康、茁壮、快乐成长,为以后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