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工程”:文化志愿者在奉献中升华自我

09.12.2014  14:04

送了一程又一程,离别的话儿说不尽,请你不忘三江水,请你记住侗乡情……”村民们挽留文化志愿者时唱出了送别山歌。“从寨门口的对歌相识,到宴散人离的以歌相送,真正感受到刘三姐的家乡唱不完的山歌和唱不完的真情,下次还想再来。”日前,从湖南赶到广西柳州的文化志愿者彭惠惠把感动的心情第一时间发到微信与朋友们分享。

几乎是同一时间,远在青藏高原上的福建文化志愿者们结束了风尘仆仆的长途跋涉,正深入西藏林芝基层进行慰问演出。西藏地区昼夜温差大,又地处高原,低温、缺氧成了志愿者们不得不面对的困难。一部分演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但并没有人退缩,所有演员高质量地完成了演出任务。福建省杂技团演员彭海天告诉记者:“当见到人头攒动的现场、听到掌声阵阵的回应时,所有因长途奔波、行程紧张带来的疲惫感、不适感都烟消云散了。

遇到困难就得‘扛’。整个演出都需要演员们保持应变意识。一支应变能力强的队伍才能胜任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福建省杂剧团团长林防说。演出中,福建省歌舞剧院歌唱演员郑海兵以浑厚的男高音和动情的表演感染了现场观众,气氛十分热烈。但他在连续演唱完《天路》、《儿行千里》两首歌曲,并应观众要求准备加唱第三首时,出现了严重的缺氧症状。氧气瓶搬到舞台上,在短暂的吸氧后,他定了定心绪,坚持把最后一首歌唱完,也将演出推向了高潮,令现场观众为之动容。很多观众表示:“福建文化志愿者们的演出技艺高,精神境界更高。

怀着“群众需要我们”“观众比天大”这样的热忱,天津的文化志愿者们在新疆同样上演着“困境中绽放”的精彩。今年8月,天津文化志愿者赶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行人下了飞机又转汽车,用了两天时间才到达这个10年前还是一片戈壁的第九师170团新团址。当地下午5点的阳光依旧炽烈,演员们迎着戈壁的风,在临时搭好的舞台上拿出看家本领,为观众奉献精彩和热忱。没有人因为条件恶劣而临时取消演出,即使是对演出环境要求很高的杂技《肩上芭蕾》,也在观众的惊呼声中顺利地完成。

酷热干燥的沙漠气候让适应了海河之滨温润之风的天津志愿者们很不适应,几天下来,歌唱演员、相声演员们都嗓子冒烟,一些舞蹈演员、杂技演员更是感冒发烧,状况不断。即使这样,一天几场相隔数百里的演出任务,也没人叫过苦。为保障每场演出的顺利进行,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刘文艳每天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条件确实艰苦,很多地方基本没有文化设施,但即使没有广场、没有音箱,我们也要尽全力把演出任务完成好。我们这支队伍是经得住考验的。”刘文艳说。

10月,新疆广袤的土地上又迎来了广东文化志愿者艺术团。10月16日晚,在新疆喀什疏附县影剧院,艺术团的演员们正在进行此次边疆行最后一场演出的准备工作。导演王向东的嗓子早已沙哑,但她仍然拿着麦克风,两眼紧盯舞台,向台上的演员发出指令,调度音响师、道具工,完成这一系列保证演出顺利进行的“规定动作”。这已成为她每场演出前走台环节的“必修课”。

演员的演出会受到外在客观条件和自身喜怒哀乐情绪的影响。我的作用就是‘变压器’,把演员在演出前可能出现的过于兴奋的‘高压’和情绪低落的‘低压’调整过来。”对于在演出间隙中出现的演员因身体不适、意外受伤、演出失误等带来的心理压力,作为整场演出的幕后灵魂人物,王向东发挥着“舞台操盘手”的作用,帮助他们尽快调整状态投入到演出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