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巡礼】中原文艺之花香全国

24.10.2014  10:56

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日前揭晓,全国共有186部作品获奖。其中,我省电影《永远的焦裕禄》、电视剧《大河儿女》等8部作品榜上有名。让我们走近这些文艺精品,感受这些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最高奖的精品力作的魅力。

电影《永远的焦裕禄

大型纪录电影《永远的焦裕禄》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共河南省委指导,河南影视制作集团出品。

该片于今年5月14日焦裕禄逝世50周年纪念日全国公映,在全国党员干部中掀起了一股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新热潮。

永远的焦裕禄》由王钢、陈燕民撰稿,海涛、侯雅俊执导。全片紧紧围绕焦裕禄同志在河南省兰考县工作的475天,通过焦裕禄的领导、同事、子女,以及宣传、研究焦裕禄事迹和精神的作家、学者的动情讲述,回顾焦裕禄在兰考475天忘我工作的感人故事和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还原了焦裕禄从成长到入伍、从剿匪斗争到地方管理,从工业战线到农业战线的不平凡的生命历程,生动地阐述了焦裕禄精神的产生、内涵、意义和现实影响。

全片分为世代传颂、临危受命、初遇困难、决战三害、亲力亲为、爱民情怀、鞠躬尽瘁、丰碑永存8个部分,采用现实与历史时空交错的纪录手法,通过大量人物采访、实景拍摄、纪实拍摄、影像资料、珍贵文物、情景再现等方式,再现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豫剧《焦裕禄

大型豫剧现代戏《焦裕禄》创排于2009年,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倾力打造,著名编剧姚金成、何中兴执笔,著名导演张平执导,赵国安、汤其河、尹可富作曲,河南豫剧院三团团长贾文龙饰演焦裕禄,著名豫剧演员陈清华、陈秀兰、蒿红伟、李书奇等主演。

焦裕禄》以独特的视角对焦裕禄这一典型人物进行了既真实又艺术的解读和诠释,在历史的底色中,摆脱了以往“就事说事”的窠臼,赋予了这个题材以历史的厚重感、凝重感。

该剧选取了“火车站礼送灾民”、“瓦窑村访贤举才”、“买粮救荒”、“带病抗洪抢险”、“痛斥浮夸风”等几个典型故事,通过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展现了焦裕禄“亲民、求实、奋斗、无私”的公仆情怀和崇高品质,体现了他爱民、为民、亲民的悲悯情怀。

同时,全剧凸显的父女情、夫妻情,也将焦裕禄还原为平实、真实、可亲、可敬,洋溢着人性温度的县委书记形象。

观众从熟悉的英雄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审美震撼,看到了与当今时代精神共通共鸣的亮点,看到了焦裕禄精神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话剧《红旗渠

大型话剧《红旗渠》是河南话剧院近年来的扛鼎之作。该剧由杨林编剧,著名导演李利宏执导,著名音乐家周虹作曲,著名演员吴广林、呼建国、于同云、伍保国、蔡小艺等主演。

该剧自剧本创作至搬上舞台历时四年,表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林县人用10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同时孕育并形成了“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对生命意义的讴歌,是对英雄主义的礼赞。

大型话剧《红旗渠》以恢宏的气势、全景式的叙述方式,正面展现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历程,力求以今天的视角对红旗渠精神做出独特的诠释。作品追求史诗般的品格和艺术化的体现,用生动感人的人物群像、生活细节,描绘出一幅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壮丽画卷。

该剧曾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河南“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大奖。

省内外专家认为,大型话剧《红旗渠》传递了中原文化自强的信息,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剧目。

歌曲《小村人的婚礼

“爷爷的婚礼朴素又寻常,老牛车拉着奶奶走进矮草房,一个柜子几件粗布衣裳,一副镯子是最好的嫁妆。

父亲的婚礼简单又大方,自行车带着妈妈走进蓝瓦房,一台缝纫机拥有了奢望,一块手表是最美的珍藏。

我们的婚礼热闹又风光,小轿车迎来新娘走进新楼房,一张银行卡把富裕存放,一屋摆设是幸福的景象。

小村人的婚礼像河水一辈辈流淌,流不尽的真情岁月地久天长;小村人的婚礼像生活一年年变样,越变越美的好日子把梦点亮。”

歌曲《小村人的婚礼》由许昌农民许会锋作词,许昌市群艺馆作曲家宋军谱曲。

歌词运用生活中质朴的语言,通过爷爷、父亲和我们三代农民婚礼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讴歌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广大农民迅速富裕起来,过上幸福小康生活的伟大历史进程。

歌曲创作于2013年。词作者许会锋在参加完省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的会议后,返家途中遇到同村小伙子结婚,萌发了以农村人婚礼为切入口,写一首反映农村翻天覆地变化的歌词的愿望。这首歌词曾在“全国第十届青年歌词大奖赛”上获得全国第三名。

电视剧《大河儿女

这是一部展现中原文化的“大忠、大义、大德、大爱”的影视作品,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电视台共同制作,由金牌编剧高满堂创作,国家一级导演安建执导,陈宝国、赵君、李小冉、张歆艺、印小天等著名演员主演。

该剧以20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中原钧瓷手艺人贺焰生、叶鼎三两大家族因钧瓷烧制引发矛盾开端,以争夺国宝级的钧瓷艺术品为故事发展的核心叙事线索,以黄河两岸中原人民抵抗压迫、反对侵略、伸张正义为情节的推动器,以铿锵大气、抑扬有度的豫剧唱腔作为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节奏,将剧中每个人物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高度融合,塑造了一群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强自尊、能拼会赢的河南人的众生相,堪称一部河南人的奋斗史。

该剧自2013年4月2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热播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业内专家认为,《大河儿女》不仅是对河南文化的多方位表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表达,是一部尊重历史、敬畏文化、关照当下、关怀未来的正能量之作,是一部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历史正剧。

图书《编外雷锋团

由解放军出版社和中州古籍出版社联合推出的《编外雷锋团》在2013年的图书市场闪亮登场,首印1万册,在短短一周内即加印1万册,成为备受读者关注和追捧的新亮点,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编外雷锋团》一书由解放军报原副总编陶克和新华社解放军分社济南军区支社原社长蒋永武共同完成。蒋永武从2003年深入邓州采访“编外雷锋团”,后因病去世,留下了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2012年,资深媒体人陶克先后6次前往邓州深度挖掘“编外雷锋团”的感人事迹,完成了一次跨越10年时空的写作接力。

该书全景式地记录了560名雷锋战友坚持50年“学雷锋”的故事。1960年,邓州560名热血青年入伍到沈阳军区某工程兵团,成为雷锋的战友。他们在退伍、复员或转业后,把雷锋精神带回邓州,以一生不变的承诺弘扬雷锋精神。1997年4月,他们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编外雷锋团”,至今已拥有13个营、4500余名成员,成为全国最大的学雷锋志愿者团体,先后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党支部”,还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学雷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图书《玉米人  

图书《玉米人》由光明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刘先琴创作,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省委宣传部“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2013年度重点项目。

玉米人》共分为天地的和声、走出去依然种田、把生命寄托天涯、走进绿色深处、信仰的力量、搏击市场大潮等11部分,通过描写玉米育种科学家程相文把一生的心血倾注到玉米育种事业的感人事迹,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高贵品质,表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的突出贡献,展现了一位有责任心、有担当的科学家把国家的忧患看作个人的忧患、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到民族复兴大业的崇高精神世界。

玉米人》实现了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统一,把文学叙事与新闻报道的双重特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作品既有对中国社会几十年发展变化的大线条描绘,也有对育种研究领域几十年科技进步的具体书写,更有对程相文人生经历的精细刻画,还有对农业问题、粮食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恰当表述,既突出故事性、趣味性,又兼具全面性、概括性。

图书《念书的孩子  

现实题材儿童小说《念书的孩子》由海燕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这本只有8万字的小说不仅是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而且根据它所改编的同名电影《念书的孩子Ⅰ》、《念书的孩子Ⅱ》接连荣获第九届、第十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的“最佳电影奖”和“最佳演员奖”。

念书的孩子》由我省著名作家孟宪明创作,反映了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该书讲述了9岁男孩儿开开与年老多病的爷爷、流浪狗“小胆儿”三者在乡下老家相依为命的故事:爷爷不断鼓励开开念书来打发无聊的日子。后来,爷爷去世,伤心至极的开开不得不随父母进城读书,但“小胆儿”却因为“火车上不卖狗票”被留在了老家,开开和“小胆儿”又一次经历生离死别……

作品通过一个个温馨感人、发人深思的生活细节,对开开的可爱懂事、燕子的善良活泼、朱靓的精明多谋、爷爷的慈祥宽厚、老师的责任爱心等进行生动刻画,使一个个人物形象显得异常鲜活。而且,作品在叙述儿童生活和内心苦难的同时,又保持着积极、健康、阳光的基调。作品苦难中体现出真情、真情中见证着成长,轻松包裹着严肃、趣味包裹着知识,是一部文学性、思想性、趣味性兼具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