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厅启动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

23.03.2015  17:18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李雄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河南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杨丽萍主持座谈会 河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鹏讲话

2015年3月21日下午,河南省文化厅在周口淮阳举办“中原传统美术保护传承座谈会暨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座谈会邀请国家、省内有关专家、全省各级非遗保护工作者,研讨新形势下传统美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这项抢救工程是继稀有剧种之后河南省启动的第二项非遗抢救保护工程。

座谈会由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杨丽萍主持,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李雄,文化部非遗司管理处处长荣书琴,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孙鹏,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邱春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委员倪宝城、刘建友、乔台山、化建国、李新生等,以及各省辖市直管县文广新局局长、非遗保护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启动仪式上,孙鹏就做好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作讲话。他首先对全省传统美术保存的基本情况做了介绍,对目前全省在传统美术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他说:“近年来,河南省在传统美术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方面:一是项目消失速度加快;二是传承工作后继乏人;三是部门项目传承保护与开放利用关系处理失当;四是投入不足,队伍薄弱;五是认识不到位。因此,推进传统美术传承保护应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建设,重点做好传承人队伍建设,想方设法推进传统美术宣传推广工作,创新思路搞好传统美术产品开发工作。

据了解,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项目数量多,品种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原地方特色。目前,全省有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包括木版年画、泥塑、剪纸、灯彩、石雕、汴绣等,省级项目40项,市级项目224项,县级项目290项。我省的传统美术类项目普遍规模不大,分布在全省各地市,不同地区均有不同品种的项目存在,经过普查,全省有价值的传统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有近两万条,涉及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木板年画、剪纸、灯彩、刺绣、民间玩具等多个门类。

据介绍,今后两年内,我省将实施“河南省传统美术抢救保护工程”,该工程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对省内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内的传统美术类项目进行调查摸底,按照“六个一”的标准,为每个项目建立一套纸质和数字记录档案,编辑一批书籍图录,拍摄记录一批项目和传承人,征集一批实物和作品,建成一批专题展示馆,培养一批传统美术艺术人才,使传统美术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座谈会上,来自国家及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围绕新形势下传统美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等进行了探讨。省内外专家畅所欲言,为中原传统美术的抢救工作建言献策。

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邱春林认为,中原传统美术具有生活化、区域化色彩浓厚,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价值。国家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建议,要重点了解传统美术与生活、历史的关系,同时,因美术作品材料易损,需要对代表性作品进行科技化保护。

河南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建友建议坚持传统美术原生态的保护。河南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乔台山认为,传统民俗面太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他建议选一些濒危、亟待抢救的项目。李新生讲了如何利用现有,特别是大学的教育资源为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