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注】豫菜应该怎样更好地相传
虽然豫菜拥有曾经的辉煌,夏朝初年的“钧台之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正规宴席,豫菜文化在北宋时期达到高峰,有人说:“豫菜是中国餐饮文化的发祥地”,但历史的辉煌难掩豫菜如今的些许落寞,豫菜如何发展,如何体现悠久历史中的厚重文化味儿?这是每一个豫菜从业者都在努力思索并实践的问题。
豫菜的历史很悠久豫菜的工艺很精细
在北宋以前,中国并没有成体系的菜。北宋是河南的辉煌时代,豫菜在这个时期被孕育出来。河南省烹饪协会副会长顿玉松说:“当时全国其他地方没有烹饪文化和理念,饮食文化从北宋蔓延全国,开封当时的GDP占全球的60%。黄河流域是中国整体饮食文化发祥地,豫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发祥地,这话一点都不为过。”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提到豫菜想到的便是“羊肉烩面、灌汤包”,顿玉松坦言每次听到这些就想哭,“上世纪80年代我上烹饪技校时,老师讲求的是‘色香味形气’,如今的豫菜标准是‘色香味形气意养’,增加了意境和营养。用菜品表达意境、来展现古老的河南文化是豫菜的追求。”
中国烹饪大师陈伟说:“河南菜强调‘五味调和、置味适中’,这是豫菜的精髓,也是中国菜的精髓。五味是指酸甜苦辣咸,豫菜没有过多刺激性的口味,比较平和,就像河南人的标志‘中’,从中体现出中和文化和中庸之道,这从国学来讲,也是做人和做事追求的境界。”
陈伟出身名厨世家,他用家传的“套四宝”来证明豫菜的工艺之精细:“烩面胡辣汤只是河南的地方小吃。《舌尖上的中国2》有一期讲淮扬菜,里面有道菜叫三套鸭。我们有套四宝,即鸭子肚里有鸡子、鸡子肚里有鸽子、鸽子肚里有鹌鹑、鹌鹑肚子里又有海参、香菇、竹笋等菜,四只全禽层层相套,个个通体完整,无一根骨头,这道菜制作工艺精细,费功费火,讲究调汤,是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伟透露,河南菜过去一直很注重刀功、火功、制汤,选料也讲究,“不能说河南菜就是粗糙简单,用料平常,每个菜系都有高端和家常”。
至于豫菜对其他菜系的影响,陈伟介绍说:“比如杭州有道菜叫宋嫂鱼羹,西湖醋鱼和鲤鱼焙面的前身是黄河醋鱼。《舌尖上的中国》有一期介绍淮扬狮子头,叫‘葵花炖斩肉’,河南的狮子头也叫炖斩肉,用三分肥、七分瘦的猪后腿肉,细切粗斩,成为肉泥后又摔打上劲,其实和淮扬菜是同祖同宗的。”
豫菜曾经有低谷有融合才能有发展
虽然每位美食界大佬都不掩饰对豫菜历史的自豪,但他们也承认如今豫菜的地位并不太高,陈伟说:“豫菜的发展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点滞后,当时其他菜系都进入中原,很多河南的厨师都去效仿,学习做其他菜,造成人才流失,这对豫菜的传承也有影响。”陈伟表示,有经济能力才有消费能力,才能促进当地饮食业的发展,“经济越繁荣,饮食越发达,人们在吃上越讲究,饮食业也就越发达”。
河南省餐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樊胜武说:“豫菜总体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还处于弱势,不过这些年呈上升之势。”在今年的世界中餐名厨联合会上,豫菜代表的座次紧挨主席台,仅列东道主之后,“以往在这种国际场合,就没有豫菜的位置。”樊胜武的豫菜饭店如今也分别在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开了分店,作为同行,顿玉松认为这是豫菜文化的一种本质本味的回归,“早在北宋时,开封已是全球化大都市,豫菜也被世界接受,如今又把河南菜引到国外,这是一种本质本味的回归”。
陈伟认为,不能光抱着豫菜悠久的历史不放,应该着眼于未来,“每个时期的菜系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以前的做法放到现在不一定符合大家的口味,现代人的口味是复合型的。烹饪与书法、戏曲等其他行业一样,融会贯通才能进步,不能只抱着传统不放。不过传统是根基,一定要有传承才能发展,根基不牢是谈不上创新和发展的。”
陈伟认为“拿来主义”用在豫菜发展上很适合,“过去的中餐没有番茄酱、没有咖喱,甚至没有胡椒,这些都是舶来品,现在都是中餐的传统调料,我们河南人要借着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才能把菜做好。烹饪应该在大融合大交流的时代下发展,争取让豫菜和豫剧、少林功夫一样,成为河南的一张美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