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注】古雅汉剧在乡野续命

07.08.2014  12:14

8月4日,“河南省稀有剧种抢救工程”拍摄组来到南阳市唐河县,开始对汉剧进行拍摄。

汉剧在我省境内仅存的表演团体是北张湾村汉剧团。团员张彦丽来到唐河县城接受采访,她即兴表演了一段汉剧《祭江》中孙夫人的清唱:“江边上摆祭礼纸灰飘荡,哭一声刘先主奴的夫皇。”开唱的腔调叫“二黄倒板”,尤其是“江边上”三字使用拖腔,听起来柔美优雅、如泣如诉。

在场的唐河县剧协主席党万树说,汉剧已历300年,原叫二黄,来源于由音乐、歌赋演变成的楚调。它在湖北境内表现得细腻婉转,成为京剧的源头之一。传入唐河后,受当地文化影响,风格粗犷,又叫“土二黄”。唐河汉剧在今天有助于人们对民俗学的探讨,而汉剧细腻婉转的整体风格对中原文化又是个难得的补充。

在唐河,过去的汉剧艺人留下了很多值得回味的逸闻。例如,“彬哩跟周九样哩”,说的是艺人周九台风谨严,“”在土话中是装扮的意思,整句话是说彬彬有礼得像周九一样。“《芦花荡》气死赵庚新”等,说的是艺人赵庚新表演周瑜“七窍流血”时用力过猛,真的“”死在舞台上。

唐河汉剧曾经险些夭折。

1955年,戏班“同庆二黄班”被唐河县政府更名为唐河县汉剧团。1979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的县汉剧团得以恢复。1987年,国家实行“一县一团”制,县里保留了豫剧团,汉剧团被解散。

危难中,把汉剧重新搬上舞台的是唐河县城郊乡北张湾村的一群农民。

北张湾村村民素喜汉剧,早在1953年就自发成立了民间的汉剧文艺团体。2007年,北张湾村人杨秋轩和村支书孟凡有一方面组织村里的汉剧爱好者搜集资料、整理戏谱、准备演出设施,另一方面打电话、写信联系分散在各地的汉剧艺人。村里的汉剧爱好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才出才,不到一个月,就筹集到了6万元经费,初步形成了一支演出队伍。同年10月21日,在县人民大会堂,一出由北张湾村农民演出的汉剧《四郎探母》登场,汉剧这一消失20余年的传统剧种重新登上了舞台!

目前汉剧的生存状况如何?”面对记者的提问,67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张文新说,“金正月,银二月,慌慌张张是三月”,在春天旺季,庙会、立碑、做寿、婚丧嫁娶是演出的主雇,每个艺人的月收入不过2000多元。大部分人是有任务时随叫随到,大家明白,“唱戏不养家,养家不唱戏。

汉剧的传承已经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城郊乡文化中心主任方利说,经过努力,2009年,唐河汉剧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冲刺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鉴于汉剧团目前年龄最小的人也已经四十六七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办学校,有计划地培训接班人;同时,还要开展宣传教育,培育汉剧成长的文化沃土。

目前,上级政府部门已经答应为北张湾村汉剧团配备一部价值40万元的舞台车,剧团正为参加今年全省民营文艺院团大赛加紧排练,汉剧的命运已得到续接。”方利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