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文化传承强化产业支撑 开封双轮驱动提升综合实力

28.09.2016  12:33

  复建后的鼓楼成为古城一道亮丽风景线。(本报记者 史长来 摄)

  开封一手抓文化传承,一手抓产业支撑,千年古都重振雄风,阔步向前。

  驻足开封,品味这座拥有4100年建城史、曾为八朝古都的城市,一砖一瓦都透着文化味儿。

  文化,对于开封来说,一直是个“”。开封市历任决策者都在挖掘开封独特的文化优势,不断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近五年又强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壮大文化旅游产业:2015年,开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6%,比重额度居全省第一。

  扬长,不忘补短。如果说文化是开封的骄傲和优势,那么工业则是开封的隐痛和短板。在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下,曾在河南工业尤其是轻工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开封工业却江河日下、步步下滑。

  进入新世纪,开封的决策者们在痛定思痛后达成共识:强化产业支撑、坚持工业强市,让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2011年开始,开封工业增速一直保持在全省前三位,形成了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9月25日,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在开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开封市将围绕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这个目标,强化新型工业化城市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两个定位,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原经济区及郑汴一体化发展、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及河南自贸区建设三大机遇,推动经济发展加快向全省第一方阵迈进,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开封,期待在扬长补短中再铸辉煌。

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内的玉米收获机生产线。(本报记者 史长来 摄)

   【开封:扬长补短 再铸辉煌】

   扬长:“文化+”让古城焕发生机

  9月25日,夜幕降临。从清明上河园大门口的码头登船,畅游1900米长的御河。游船穿行过11座造型各异的古桥,两岸的亭榭楼台、勾栏瓦肆从眼前缓缓掠过,耳边是岸边群众自发组织的戏曲、乐曲演唱,恍若梦回千年。

  这条御河,是开封市近5年保护古城、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得意之作。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思路,开封市政府牵手河南建业共同开发,将原有1600多住户的棚户区,改造成“宋味”十足的人工水系——它将开封市区内两大景观湖龙亭湖和包公湖连接起来。而御河两岸建起的七盛角、半亩园又成为全省首个“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项目,引来各地无数取经者。

  既要盘活文化存量,更要做大文化增量。开封市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文化产业的新亮点。从2013年的“一河两街三秀”,到2014年“一湖两巷三园九馆”,再到2015年的十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及眼下正着力推进的“960非遗文化创意园”“半亩园”“魁星阁”等项目,不断为开封市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发展过程中,开封市整合资源,依托于中部六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着力打造古城墙内13平方公里的“大景区”。开封还专门成立了文化旅游投资集团作为专业的投融资平台,近3年来累计融资超过4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超过60亿元,珠玑巷、双龙巷、水系一期工程等一大批投资数额较大的文化项目已经建成或正式动工。

  2015年5月,开封市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理念,出台了“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会展”等10个“文化+”专项行动计划,在新的联接、新的重组、新的融合中,开封的文化活起来,沉睡的存量资源变成了推动发展的新动力。

  “文化+”理念得到了开封社会各界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意识到,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必须转化成活动,转化成项目,继而转化成产业,才能提升城市品位,成为激发经济发展的动力。

   补短:产业崛起助推经济进入“快车道

  与一直“受宠”的文化产业相比,开封工业的发展道路比较坎坷。

  要不要发展工业,如何发展工业,把工业置于何等位置,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开封思路一直不是十分清晰。直到2002年,开封才再次提出工业强市的发展思路。“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10年以来,开封的工业才算迎来‘第二春’。”开封市工信委副主任汪志毅说,5年间,开封工业实现了总量翻番、增速居前的既定目标,集聚了发展的良好态势。

  数字显示,到2015年底,开封市共有130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578.2亿元,较2010年增加了301.9亿元,工业增加值翻了一番多。

  更让人振奋的是,从2011年到2015年,开封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三位。今年1到8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8.8%,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

  在开封大地,已经处处可见工业蓬勃发展的景象。中联重科重机开封公司,2015年产值突破20亿元,生产的谷物、玉米联合收获机和大中型拖拉机稳居全国行业前三位,吸引、带动32家配套企业落户开封,辐射产业链上下游,初步形成了一个年产值超过40亿元的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投资超百亿元的晋开百万吨总氨项目,年产值超过50亿元;尉氏县福甬纺织工业城项目,打破了开封“有纺无织”的尴尬局面;平原非标、特耐股份、易成新能等8家工业企业顺利实现上市。装备、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集群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群蓬勃发展,8大产业集聚区勇挑大梁。

  河南工业开始频现开封“符号”,“工业大市”曙光初现。

  “开封经济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眼下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迫的短板仍然是产业化发展,产业化发展中的主要短板还是工业。”开封市市长侯红说,“未来几年,开封将继续坚持工业强市的主战略,以大集聚发展、大产业构建、转型提升为主线,以大企业引领、大项目支撑、园区承载为抓手,构建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开封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同时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目标:加快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

  2013年年底,省委九届六次全会首次提出开封在河南的“新兴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2015年年底召开的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郑汴一体化升级版”“开港经济带”“郑汴产学研结合示范带”“沿黄生态带”与“新兴副中心城市”一起,写入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

  今年年初,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对新兴副中心城市、郑汴一体化“升级版”等重大政策的表述进一步深化,形成了更加完整的体系。开封打造“新兴副中心城市”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开封,期待着能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万家团圆的中秋节,开港大道建设工地仍然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目前,开港大道主线及支线的建设用地征用和地面附着物的拆迁工作已基本完成,工程进入全线开工建设阶段。这条连接郑州航空港区和开封市区、全长57.3公里、总投资19.4亿元的道路,被开封市委、市政府列入“十三五”新增十大基础设施重点谋划的1号工程,强力推进。

  对接郑州,融入航空港,成为开封市谋划经济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在基本实现10年前郑汴一体化“五同城一共享”的基础上,今年,开封市主动提出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推动郑汴一体化转向功能对接、动力对接、文化对接、智力对接,促进郑汴两市全面互联互通。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开港大道和开港经济带建设,为郑汴港“黄金三角”画上坚实底边。

  加快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征程中,开封既面临各种风险挑战,更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曾对“开封”二字这样释义:“”就是开放、创新,“”就是传承、坚守;既要以“”的顽强韧劲,传承、坚守城市历史文化之魂;更要以“”的宏大气魄,以开放创新激发城市现代发展活力。

  可以预见,550万开封人民将在“”“”二字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打造出一个生机勃勃、魅力四射的新开封!(本报记者 王俊本 童浩麟 万川明 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