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

08.06.2023  23:11

6月6日下午,河南大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在金明校区图书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校党委宣传部、人文社科研究院、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学校人文社科专家学者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本次座谈会。座谈会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杨萌芽主持。

孙君健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对于我校当下正在进行的主题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他指出,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要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要充分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刻内涵,二是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三是要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内在规律。他表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概念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双重内涵,深刻把握了中华民族的突出特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文化支撑;文化积淀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寄寓着人民的选择和愿望,连接着国家的历史和未来,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两个结合”的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他强调,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在主题教育中加强文化传承发展的教育、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加强对文化传承发展的研究、在服务社会中贯彻文化传承发展的本质、在“双一流”建设中加强文化传承发展的落地。

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王明钦结合我校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实际,对学校以往的文化传承工作表示肯定。他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我校对文化传承创新工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他结合孙君健校长对学校下一步文化建设工作所提出的思考和思路,提出在今后的工作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要与广大专家学者开放合作,在开展研究工作时加强沟通,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助力我校文化传承工作。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会对国家的文化领域产生重大的影响,广大参会专家学者要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开展相关课题研究,为学校的人文社科发展、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作出更多的贡献。

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谈到,未来可能会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术研究热点。一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来在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方面要坚持什么原则、秉承什么理念、确定什么任务、采取什么样的举措;二是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长期延续,其表现、动力、如何理解王朝的兴衰与文明连续的这样一种辩证的关系,是需要下一步继续深化继续开拓的一些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我校专家学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李伟昉认为,要真正了解当下,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有历史意识,要有历史的纵深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耳熟能详的众多经典著作,都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态中孕育诞生出来的,不可避免的带有封建社会的一些特征。但是,封建社会积累创造出来的人类文明,并不随着封建社会的远去而失去其存在的全部价值,更不会因为人类进入更为高级的文明形态而遭到否定。人类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文明成果都是全世界共同享有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在反封建、扫除封建残余思想的时候,需要实事求是地细加甄别,不能将悠久历史中形成的优秀思想和宝贵的人格品质,不加分析地一概被冠以“封建”。

黄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魏继印表示,中华文化是多元的,其中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唯一连续的文化,也是世界各文明中唯一连续的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黄河文化不仅顽强地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大熔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不断地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髓,弘扬黄河文化精神,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守正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中华民族自己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高保中认为,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底蕴,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自己的模式,只有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理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才能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才能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音乐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小雨认为,学术研究与国家建设同频共振,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应当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河南是中国的戏曲大省,拥有体量最大的地方戏剧种——豫剧,开封还是中国戏曲的发祥地,要思考建设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高校的戏剧教育体系,顺应国家的文化战略,满足社会的巨大需求,培育新一代传统戏剧文化传承者。

文学院党委书记刘百陆梳理了文化自信一词的来龙去脉,其产生、发展、演变以及在过去某段时间出现的一系列学术问题。他表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里面有无穷的智慧,需要去深入地挖掘。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同时,黄河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和传承黄河文化对维系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统一性是非常重要的。

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耿元骊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卓越的理论引领力,对中华文化传承做了一个高屋建瓴的方向性指引。他通过提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中华文明最显著特征,对中华文明做了一个精准的画像。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讲好中国历史,充分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宝贵资源,激活从事研究历史的生命力,是每一位历史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者的本分。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清文表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是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要全面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建设具有高远价值追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治学研究要与中国发展的目标相结合,与实现现代化的时代使命有机结合,广大学者要脚踏实地,立足于学科特色,突出文化特色与地域特色,齐心协力把中国哲学研究建立在中原大地上,为文化建设与学术发展贡献一份独特力量。

历史文化学院闵祥鹏教授认为,要深刻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科学的思考和研究,探索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问题。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应聚焦当前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把握历史规律,推进深层思考。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以创新作为驱动力,加强国际性的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文化建设经验,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胡浩认为,中华民族要发挥自己对于其他文明以及整个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并通过发挥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实现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独立思考。历史学科响应中央号召对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将河南省中原的优秀文化底蕴展示出来。

黄河文明中心副主任田志光表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两个结合的理论指导下,回答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之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之问。在社会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及文艺工作领域进行深入展开和研究,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度与广度,重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与中国特色的人类指向。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关海宽认为,在5000年文明发展中产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传承好、发展好,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胸怀“两个大局”,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学院副教授梅东伟表示,要重视田野调查,要从民众生活中发现研究“对象”,以此推动知识的创新、生产;而知识生产与创新的“成果”最终还要回到民众中去,转化为地方文化资源,为地方文化建设和人民的文化生活服务。积极推动中原神话由“口头文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化,使学术知识转化为文化资源,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将知识创新、文化传承与落实于人民生活的文化“之用”有效结合起来。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候卫东表示,黄河流域文化博大精深,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绘就了光辉灿烂的文明画卷。在中原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岳鹏星表示:立足河南地区现代化的建设,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在精神上实现独立自主。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两个结合,不断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守正为本,创新为要,根植中原文化沃土,传承百年文化积淀融入“自信、拼搏、开放、创新”的新时代河大精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术的环境和氛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杨萌芽在发言中表示,人文学术研究正逢其时,天时地利人和,应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一是利用好文化资源优势。河南具有富集的文化资源,要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成推动学科建设的强劲动能。二是要有组织地开展科研工作。要解决各个学科、各个平台之间如何联动、如何协同攻关这一大问题,使彼此研究互相支撑、有体系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学科间、平台间要进行充分互动以发挥矩阵效应,将各个学科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三是要培养更多能服务于“两个结合”、服务于助力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要加强和引导教师多进行文化传承服务方面的研究工作;四是人文社会学科要主动作为,趁势而起。国家战略正在赋能文科,要在深入研究国家战略基础上,谋定而动,寻找突破口,寻找特色优势方向,形成合力。今后,要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扎实推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河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