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下乡贵在“真”
干部的作风转变了,文化下乡也有新变化。前些年,每年都在文化下乡,而有些所谓的文化下乡,就是各乡各镇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搭花车、走高跷、排练鼓队、学习舞蹈,然后轰轰烈烈地涌进县城,为坐在观赏台上的干部们献艺。
今年的文化下乡,各乡各镇没有了之前的各种“花样”,而是文艺团体真正地走进乡村,为老百姓唱大戏、送歌舞、表演节目共欢乐。
干部作风转变,文化真正下乡,老百姓是人人夸赞、个个兴奋。一向宁静的村舍,弥漫着欢声笑语,朋友亲戚们结伴搭伙品尝前来叫卖的各种吃食;到了晚上,灯火辉煌,宽敞的舞台广场上,人山人海,观看剧团的戏曲、欣赏文工团的节目。
可是,有人发现,有一剧团在戏曲演出中,舞台上的演员卖力演唱,却不见司鼓和琴师们的身影,那时而铿锵,时而悠扬婉转配合演员的鼓乐琴声,却是来自录音的播放。
老百姓看戏曲,不但要看演员演唱的功底,而且要观司鼓和琴师们的精气神——特别是在演员完全进入角色时的演唱,或激昂,或婉转,或沉痛,或悲凉,再加之琴师们各种神态的动情演奏,老百姓才觉得过瘾,才会竖起拇指说:“这剧团是个好剧团。”如果演员们在舞台上尽情演唱,那鼓锣和弦乐声却是来自录音的播放,不免会让部分群众觉得受到愚弄和欺骗。
文化下乡不仅要接地气,还应保持必要的高雅。某些文工团下乡演出相声、小品等节目,表演者不是用语言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趣味来完成节目,而是“入乡随俗”的方言一堆又一堆,脏话一串又一串,虽然现场“笑”果有了,但给当地群众留下的印象却未免流于粗俗。看完节目,如果老百姓心里犯嘀咕“这节目到了北京不知能不能上演”,这场文化下乡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效果。
所以,在城里咋演,到村里也应该是咋演,不要弄虚作假,把农民不当市民,更不要小瞧农民们的欣赏水平。文化下乡要把握好“真”字,贵在真诚,赢在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