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服务——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04.01.2016  18:45

提要:2015年5月20日生效的《博物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部全国性法规文件,将对我国博物馆的发展产生全新的深远影响。从《条例》的价值导向看,“教育与服务”将成为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河南博物院近些年大力强化博物馆教育与服务的探索、实践与收获,充分佐证了《条例》关于强化博物馆“教育与服务”价值导向的实践基础和前瞻思维。我国的博物馆只有在未来博物馆发展全局中将“教育与服务”作为优先和重点发展方向,才能充分发挥新引擎的作用,拉动博物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育;服务 ;可持续发展;新引擎

2015年5月20日开始实施的《博物馆条例》(国务院令659号,以下简称《条例》),是国务院发布的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部全国性法规文件。《条例》根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和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际,针对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为规范博物馆监督管理、加强行政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对于推动我国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无疑,深入学习、正确理解、全面贯彻并重点突出的践行好《条例》,将是我国博物馆人当下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而能否抓住主要矛盾,从《条例》的诸多导向中找到推动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显然对于我国的博物馆借好“东风”乘势而上开创全新局面事关重大。为此,笔者谨在此以河南博物院为例,就相关问题作以对照和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引发各位同仁对我国博物馆未来发展选择的深入探讨。

一、教育、服务是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条例》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中开宗明义地说明了制定该《条例》的目的,即:“发挥博物馆功能,满足公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总则第二条在定义博物馆时,又明确表述:“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这就旗帜鲜明地把“社会教育与服务”摆到了我国当代博物馆首要的、核心价值的位置上来。总则的第三条,进而又规定了博物馆开展社会服务的方向和原则,即:“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条例》在总则的前三条如此详细地强调和表述博物馆的价值指向,足见国家对博物馆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与服务功能寄予着多么殷切的期望。这也就是说,强化社会教育与服务,乃是当代中国博物馆最紧要的历史使命。至于如何履行这一使命,《条例》 在第三十条、三十一条、三十二条、三十四条和第三十五条等多个条款,不惜用大量文字对博物馆陈列、讲解、教育服务活动及文创产业发展,特别是如何为青少年服务以及如何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等博物馆教育服务的各个具体方面,一一提出了明确要求。如在第三十条中就陈列展览工作具体规定:

主题和内容应当符合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维护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优秀文化、培养良好风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要“与办馆宗旨相适应,突出藏品特色”;“运用适当的技术、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采用多种形式提供科学、准确、生动的文字说明和讲解服务”。又如《条例》在第三十四条针对社会教育与服务很具体地规定:“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更重要的是,《条例》在第三十五条,同时调动教育部门与文物部门的积极性,对如何建立“馆校合作”共同开展博物馆教育的“新常态”,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家文物主管部门,制定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基于 《条例》 的上述鲜明价值导向与具体要求,国家文物局在随后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博物馆条例>的实施意见》(文物博发[2015]5号)第一条便强调要“增强对博物馆公益属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还在第六条进一步要求“完善博物馆社会服务,加强博物馆文化产品开发。”由此可知,“教育与服务”已被国家视为当代及未来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充分发挥“教育与服务”功能,不仅是我国博物馆最重要的新使命,更将成为推动我国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

二、教育、服务:近些年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国家首批一级博物馆和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国家级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近些年特别是200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开放以来,顺应国际与国内博物馆发展趋势,以全国博物馆“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试点单位要求为指针,坚持公益属性和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始终把社会教育和服务作为优先和重点发展方向,大胆探索、引入新理念、新模式,在为公众提供高品质、多层次、多样化、全覆盖的教育服务的同时,大力实施陈列展览“精品工程”与社会教育“品牌战略”,打造出一系列全国有影响的教育服务品牌。

(一)陈列展览品牌

推行策展人项目负责制,大大激发了陈展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每年不仅在本院策划、引进推出针对各类观众多种需求的30多个展览,还策划了《中原与匈奴——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华夏文明之源——夏商周社会生活展》、《中国屋檐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展》、《古中原王朝秘宝展》、《汉唐文物精品展》、《中原古代玉器展》、《古代动物艺术展》等多套原创陈列在省内外、国内外持久巡回展出。更有《楚国青铜艺术展》、《中原古代文明之光陈列》、《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以及 《天地经纬——汉代地动仪元代观星台科学展》四个展览相继荣获全国博物馆年度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陈展,也已成为履行教育服务职能、彰显行业及社会影响力的一个响亮品牌。

(二)华夏古乐品牌

充分发挥中国古代音乐文物藏品丰富的优势,大胆探索音乐文物展示及解读、传播新形式, 以相关考古成果为基础,以全国华夏古乐专家为后盾,整合资源,组建“华夏古乐团”,以古代音乐文物的展示与推介为依托,用“非遗”的方式有计划地对馆藏音乐文物进行“历史原生态”式的复活与日常展演、专场专题演出,不仅十多年在本院展演上万场次,观众上百万人次,而且率先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海内外累计巡回展演数十场次,并连续5年被列入中韩两国国家层面的年度文化交流项目,创造了中国博物馆界的多个“第一”和“唯一”记录。2014年华夏古乐展演项目被中国博协评为“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优秀示范案例”。如今,华夏古乐展演服务已成为走向世界、体现河南博物院特色与创新精神的教育服务金字招牌。

(三)历史教室品牌

创设于2009年,是观众体验博物馆文化的专属互动空间,开设“文物保护观摩实验类”、“博物馆学程类”、“传统节日类”、“传统文化类”4大板块50 余个常设教育项目,5 年累计开展活动 2800 场次。历史教室创新博物馆教育理念,在全国博物馆中率先开辟未成年人互动体验式专属教育空间;创新发展模式,致力于“可复制”、“连锁化”,落地大千世界,已形成院内1个、院外2个三足鼎立的格局,未来2年将达到10个,5年内将达到20个以上;创新教育团队结构,建立了“专业教育员、志愿者、院内专家、院外专家”四位一体的教育团队,实现了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2014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被中国博协评为“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优秀示范案例”。

(四)专业讲解品牌

基于中国观众感知和解读博物馆的习惯与博物馆教育的中国特色,多年来,河南博物院一直致力于打造并拥有一支专业讲解队伍“品牌”。这支由30多位本科以上学历、才貌与品学兼优的姑娘和小伙子组成的专业讲解团队在开放服务第一线屡建功勋;在全国博物馆教育领域各种赛事活动中频频“摘金夺银”;在国家和地方有关创先、评优活动中获得殊荣最高、最多,早已被公众和媒体亲切的誉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这样一支团队,在博物院日常开放一线承担着教育服务的基本任务以及博物馆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的宣讲任务,还常年举办系列文博小讲等,扮演着可亲、可爱、可近、可敬的“博物馆教育服务美好使者”的明星角色。

(五)志愿服务品牌

志愿者服务是衡量当今博物馆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早在2004年,河南博物院就开始公开招募、组建成人志愿者队伍,并常年保持在500名以上的在岗志愿者。2006年在全国率先开创“小志愿者”服务模式,并纳入常态机制,一年一度连续举办八届“河南博物院国宝讲解小明星暨小小志愿者”培训与选拔活动。目前在开放一线开展日常服务的小志愿者保持在200名以上,成为社会广泛称颂“具有博物馆特色”、专属未成年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011年,志愿者讲解9000多批次,服务时间达上万个小时。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经过鼎力打造,得到了全国、全省各有关方面的高度、持续关注和充分肯定,被授予了一系列全国、全省最高荣誉。志愿服务,早已成为河南博物院开展教育、服务的一支主力军和金名片。

(六)国学讲坛品牌

中原国学讲坛是河南博物院为提高自身发展活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中原人文精神、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教育服务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学术品位高的一项重要的公益讲座活动。自2005年创办十年来,邀请余秋雨、于丹、二月河、李伯谦等国内知名专家及文化人举办互动式报告会100余场次,现场听众3万余人次,成为享誉全国国学领域的知名品牌。特别是2013年起创新、改革运作机制引入社会化运作模式, 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办法,与嵩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大大巩固和提升了“中原国学讲坛”的品牌,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形成了公众媒体持续热捧、反响强烈的良性循环局面。讲座内容不仅制作成视频节目在网上播出,并开始分批整理出版,扩大传播渠道和教育服务的覆盖面,这使中原国学讲坛的品牌影响力呈现出“倍增”效应。

(七)讲解培训品牌

河南讲解培训基地是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具体承办的一间常设性讲解相关人才专业培训机构。自2008年挂牌短短的六年来,秉承“立足文博面向社会,立足中原面向全国”的服务理念以及“服务发展,灵活适时、量身定制、专业引领”的办班原则,迅速打造成叫响全国、服务多领域的培训品牌。截至2015年4月,河南讲解培训基地共举办全国性讲解培训班44期,培训省内外讲解员 2000 余人,分别来自 19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涵盖20多个社会领域,其中不乏大批一级博物馆乃至国家级博物馆。

(八)暑期教育品牌

多年来,河南博物院坚持一年一度的暑期青少年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创造了一次次暑期青少年观众高峰,早已形成品牌效应。2011年暑假,河南博物院提升了暑期教育活动的创意标准和规模,进行了品牌整合与再造,告别“单打独斗”,着眼于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了以团省委、省妇联和省文物局为支持单位,联合郑州市教育局共同主办的运作新格局,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河南博物院首届暑期少儿活动节”。以“文物里的记忆”为主题,以“天天六一,快乐体验”为理念,分为“第六届国宝讲解小明星暨小志愿者选拔活动”、“圣地西藏”特展互动参与系列活动、“历史教室系列讲座体验活动”等三大版块错时进行。加上引入媒体的直接参与推广和互动,形成了更大的社会影响,给更多的孩子暑假提供了快乐参与的机会。多年坚持的“暑期青少年教育活动”,因首届少儿活动节的成功举办与固化,形成了未成年人教育全新意义上的服务“品牌”。这一品牌使河南博物院几乎整个暑期都变成了孩子们流连忘返的欢乐海洋。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河南博物院暑期少儿活动节”。

上述教育服务工作的强劲、持续开展,使得河南博物院迸发并保持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连年观众人数保持在200万人次以上,超越本院饱和接待水平,其中青少年观众更是占70%左右。在近几年历次博物馆绩效评估中走在全国的前列,博得了社会公众的喜爱。河南博物院的探索、实践与收获,充分印证了《条例》关于强化博物馆教育与服务的价值导向,是具有丰富实践基础和预见性、前瞻性的,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三、教育、服务:任重道远的优先选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照《条例》的要求,为履行新的使命,进一步彰显当代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担当起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的带动、辐射作用,河南博物院今后还应进一步发挥传统优势,着力突出自身特色,用“社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准与思维统筹规划,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和提升社会教育与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其未来博物馆发展“新引擎”的作用,拉动河南博物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陈列展览方面

1. 进一步发挥陈展尤其原创性展览在服务社会发展、促进开放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1) 充分利用中原及周边地区的文化资源优势,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五大战略定位之一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举办“文明向心力系列展”、“艺术大师系列展”、“当代艺术系列展”,重点策划举办“大象中原展”、“鲜卑文化展”、“考古中华展”、“四大文明展”等展览。

(2)坚持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推介“河南夏商周文物展”、“音乐文物展”、“动物艺术展”、“建筑明器展”、“汉唐文物精品展”等反映中原文明之光、华夏文化之根的系列展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3)每年引进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文化与艺术系列精品展览1-2个,开阔中原百姓的文化视野,提升父老乡亲的世界眼光。

2. 针对场馆相对同类博物馆陈旧狭小等先天不足,深入挖掘潜力拓展陈展服务空间进一步提升陈展效果。

(1) 精心组织实施并完成主展馆维修改造工程。改善陈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陈展体系;提升展品、展具、灯光及景观的展示效果;进一步将知识性、可观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增强展览吸引力;做好展览配套学术与互动教育活动。使观众享受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的博物馆文化体验。

(2)积极申请东配楼改造工程,筹办能够直抵当代观众心灵、提升幸福指数的“巨变——中原百年社会生活”大型陈列。

(3)根据当代观众新要求,对原“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进行展览提升改造,推出“中原石刻艺术精品展”。

3. 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提升陈展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水平。加强社会和公众需求的调查研究,广泛吸纳陈展运作的各方面优势人才和社会力量,使策展与办展更接地气,更能体现“三贴近”精神。

(二)开放服务和社会教育方面

1. 持续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和提升教育服务系列品牌。

(1)历史教室品牌。充分发挥“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的平台优势,拓展社会化合作的渠道和领域,每年开发3—5个主题教育资源包,开展具有原创性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学程的可复制、教案化、资源化;全面深化馆校教育合作机制,开辟专题知识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博物馆学程及校本课程的有效结合路径,逐步将博物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和教学计划;尝试网络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创新与教学内容互补的教育项目。

(2)志愿者服务品牌。创新和拓展志愿服务工作。组建职工志愿者团队,在院内开放区面向观众、在院外深入社会、中小博物馆及弱势群体,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扩大和稳定社会志愿者团队,提供更多服务岗位,重点引导参与展览策划和课程开发,提升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服务品质;完善年度招募、定期培训的志愿者管理机制,扩大以优秀志愿者为主的“河南博物院志愿者团队历史教室教育服务支队”;优化“博物馆之友”组织,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寻求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博物馆建设之中。

(3) 讲解服务品牌。加强专业讲解员队伍建设,调动优秀讲解员工作积极性,提升讲解服务水平。培养和引进精英讲解员及教育学专业人才,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博物馆教育队伍;组建专家讲解服务团队,搭建平台,使院内相关研究人员服务一线、走向公众,提升讲解服务品位。

(4)公共讲座品牌。进一步规范“中原国学讲坛”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持续推出主题性强、普及面广的系列文化讲座,深化、巩固现场讲座、网上录播、出版丛书“三位一体”的公共讲座服务模式;与省社科联共同打造“中原大讲堂·河南博物院讲堂”,紧紧围绕社会科学与社会热点组织讲座,合理安排档期,提升宣传效果,打造公共讲座新亮点。

(5)中原文化宣讲团品牌。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以“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为载体,围绕“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配合重要展览的多方位解读与延伸服务,深入社区、学校、军营以及弱势群体等,开展系列宣教活动,创新宣讲模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6)暑期少儿活动节品牌。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将“河南博物院暑期少儿活动节”打造成当地暑期青少年健康有益活动的热点和亮点。突出活动主题,形成多板块、多项目、人性化的服务特色;积极创新活动形式,策划实施“走出博物院”系列活动,探索暑期少儿活动节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2. 利用社会教育传统优势,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围绕社会教育工作,与国内外博物馆有计划地开展战略合作。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区域间的博物馆教育合作机制。着力强化与一流博物馆的教育联动以及对中小博物馆、民办博物馆教育业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2)提升拓展河南讲解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基地设施,加强师资力量,开拓培训服务领域,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实现由“讲解培训基地”向“博物馆教育培训基地”的转变,为社会培养更多讲解及教育服务人才。

3. 拓展教育服务空间,完善服务设施、延伸服务领域。

(1)建成并开放多功能观众服务区。在主展馆西侧厅及两个园林庭院建立观众阅览、餐饮休闲空间,并在此组织各种文化沙龙聚会、小型学术交流等活动;在主展馆东侧厅及两个园林庭院建设画廊和新的观众参与活动区,并在此结合临时展览的主题,建立分区域、可延伸、可周期性调整的互动、展览和休闲园地,搭建开放式的交流、展示平台,并配套开展文化咨询和艺术品展销鉴赏等文化活动。

(2)优化院区开放服务环境。进一步绿化、优化、美化院区环境,提升和改造主展馆服务设施,增加服务网点,扩大服务内容,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观众服务体系。

(三)华夏古乐方面

1. 推进华夏古乐日常展演形式的改进和提升。完善古乐厅公众服务设施;加强古代音乐文化原创剧目的开发,推出讲座、小型专题音乐会、观众互动参与等形式多样化的精品展演项目;举办系列专题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及华夏古乐系列音乐季活动。

2. 强化对外文化交流。

以古代音乐文化研究为平台,筹备成立“河南省古代音乐传承交流中心”;做好“中韩人文交流”系列合作项目及与日本奈良博物馆、正仓院唐代乐器的综合研发项目;开辟与美国凤凰城东方乐器博物馆等机构的合作项目及赴韩国、土耳其、美国等地展演活动。

3. 推进河南省音乐文物综合研究工作。

依托“河南省音乐文物科研基地”,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合作,完成“河南省音乐文物研究资料库”、“古代乐器研制工坊”、“河南省馆藏音乐文物调查”、“三代音乐文物综合研究”课题、“华夏遗韵——中原音乐文物专题展”提升等项目。

4. 开辟古代音乐人才的社会培训服务业务。

建立古代音乐人才培训中心,开发华夏古乐系列特色教育项目,开展古代音乐文化理论常识、古代乐器演奏、古代礼仪实践等多种特色课程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与高校和社会团体的合作,组织大中学生古乐社团,开展通识课、素质教育课、兴趣班、特长班的教学工作。

5. 拓展衍生成果,加强法律保护。

开发华夏古乐相关系列文创产品,推进“华夏古乐”系列成果的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注册和管理工作。

(四)文化产业方面

1.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1)积极探索现代经营管理模式,成立文创产品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管理中心,引进和培养经营和管理人才。

(2)充分利用院藏文物和陈列展览,开发具有河南博物院知识产权、体现中原文化特色、满足公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提高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逐步推动品牌授权、联合开发业务,使用河南博物院注册商标及文物元素与社会优秀企业进行品牌合作,为文创产业提供新动能。

2. 加大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

(1)整合社会优势资源,拓宽文创产品开发渠道,组织“文创设计大赛”活动,力争开发文创产品数量达到国内同类博物馆先进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功能性、独创性和环保性,突出品牌形象。

(2)加入国内外博物馆商店网络体系;加大网上行销力度。做好产品、包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又好又快地开拓市场,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博物馆文化产品带来的增值服务。

3. 培育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河南作为中国陶瓷文化重要起源地和演变、发展重要核心区域的传统优势,整合国内外相关资源,积极开创、举办“国际陶瓷双年展”,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事业的良性互动,增强河南博物院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坚信借上了 《条例》“东风”的河南博物院,未来的事业一定会更加风风火火。但笔者更希冀在此与全国的博物馆同仁达成一些共识,即:随着《条例》 的颁布实施,近几年关于“教育与服务是当代博物馆核心价值”的学术层面的热议或争论可以休矣;“教育与服务功能”作为部分博物馆才热衷于强化凸显的现象也应该成为历史了。取而代之的,必将是政府支持与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对“教育与服务”的加分倾斜和博物馆“教育与服务”创新、实践高潮的到来。“教育与服务”作为中国博物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必将拉动异军突起的中国博物馆“航母”集群劈风斩浪,加速驶向无限美好的“蓝海”。我们的每一个博物馆,只有及时装上“新引擎”,借好《条例》的“东风”,才能紧紧地跟上我国博物馆“航母”集群前进的步伐而不致于迷航、掉队。

 

【作者简介】

丁福利,河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