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助作品登记数量暴涨

13.07.2016  01:36

作品自愿登记试行办法》自1995年颁布实施以来,已在全国开展。特别是近几年为推进这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各地采取了很多办法,以促进作品登记量的提升。

作品登记的数量是体现这项工作成绩很重要的指标。据国家版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国作品登记数量比“十一五”时期增长了近一倍,“十二五”时期,全国作品登记量有突破性增长,仅2015年全年,全国共完成作品登记1348200件,比2014年的992034件增长了35.9%,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区市的作品登记数量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年甚至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对于作品登记这一版权公共服务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而言,这些省、市有哪些做法和成功经验可供行业参考和借鉴呢?记者日前在全国作品登记工作培训班上找到了答案。

举措一:免费登记促数量提升

代表省市:上海、江苏、山东

上海市2010年作品登记量为2636件,2011年有了跨越式突破达到23629件,2012年增长到70663件,2013年完成82563件,2014年共计187835件,2015年实现199148件。

之所以在这几年中登记数量能实现飞跃,上海市版权局版权产业促进处处长陈琳琳介绍说,上海市版权局从2012年起实行免费登记。她回忆,当上海实行免费政策的第二天,盛大文学的负责人就提出要对公司的作品进行登记,并且主动要求开发一个系统用于作品登记对接,同时负责完成作品登记前期的统计与梳理工作。而在此之前,尽管盛大文学是一个以版权为核心的企业并深知版权的重要性,但依旧对作品登记持慎重态度。原因就是即便每件作品登记以最低收费计算,如果把盛大文学每年新增的作品进行登记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别说对一些中小企业和个体权利人,即便目前对中国一些大的版权企业来说,版权登记的费用也会考虑进入他们的成本。”陈琳琳表示,作品登记实行免费政策可以免除权利人的后顾之忧,登记数量自然会取得显著上升。

在江苏,虽然从收费到争取财政支持经费再到免费登记经历了一个过程,但自从2013年10月份全部免费登记起,江苏的作品登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江苏省版权局袁学术介绍,江苏省2000年作品登记数量是四五百份,到2007年达到四五千份,而当2013年开始全部免费后则实现了突破性的飞跃达到了几万份,此后几年每年都保持90%以上数量的增长。“比作品登记数量指标性更重要的是,作品登记的影响力在提升。”袁学术提到,2015年到作品登记机关查询的一共26批次,2016年上半年截至目前已经查询了32批次,超过了去年全年,同时涉及的作品种类也超过了去年的一半,查询的种类方面也有所变化,以版权交易为主。这也说明,作品登记效率在提升。

而山东省版权局于少海也提到,自从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开展以来,山东省版权局着力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积极推进便民工作措施,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著作权作品登记作为服务群众的工作来抓,自2013年10月采取著作权免费登记措施以来大大刺激了作品登记数量,为进一步普及版权知识、提高版权保护意识打下了良好基础。

举措二:搭建平台做好服务

代表省市:北京、山东、江苏

北京市版权保护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一直将作品登记作为核心工作来抓。目前作品登记工作已经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登记量占全国作品登记量一半以上。

据北京市版权局版权管理处副处长满向伟介绍,北京市版权保护中心在作品登记中不断创新登记服务的方式方法,开拓作品登记的领域和空间,努力提升作品登记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并利用科技手段打造作品登记的服务平台。率先在全国开放使用了作品版权登记OA系统,为著作权人和相关权利人免费登记提供服务。在创新版权管理办法和模式上,目前北京市版权保护中心已经建立了北京版权资源信息中心和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化项目,成为版权登记的重要支撑,凝聚了大量的版权资源,也推动了中心对版权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此外,在工作中积极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开展上门服务也是该中心一直在做的工作。例如,2016年上半年,该中心得知北京陶瓷艺术馆有版权保护的需求,就立即上门调研,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介绍版权登记的流程,针对陶瓷的特殊性提供版权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在山东,作品登记是由山东省版权局负责,从2013年开始在17个地市分别建立了20个版权工作站,根据《山东省著作权实施条例》的规定,版权局将作品登记的初审和发证下放到20个工作站中。自2013年委托开发的版权保护与服务平台上线后全部实现了作品登记的线上登记,并取代以前的纸质材料,包括作品样本以及所有的作品资源保证书等材料全部通过网络上传云存储。

据于少海介绍,平台上线后彻底摆脱了以往现场申请的烦琐登记流程,著作权人甚至不用去现场,实现了方便快捷的登记审核。平台功能包括在线提交、作品申请、在线审核、发放电子证书等功能,作为门户性的版权作品登记网站,平台实现实时通报、法律法规、版权服务和登记通告信息展示,并且和国家第二期保护监管平台数据对接,2016年5月调试成功。据了解,目前山东省版权局开发的版权保护平台手机版正在测试,预计下半年可以上线运行,以版权保护平台为核心,以版权服务站为基础,全省公共服务系统进一步健全,打通为权利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据袁学术介绍,江苏省版权保护中心2003年后重新开发了一个系统,是登记平台的一期项目,目标是达到远程、无纸化、傻瓜式,最后生成的内容则符合国家标准。现在正在开发平台二期项目,主要希望实现作品的对比,对用户进行信用管理,以避免很多登记会涉及侵权甚至拿别人作品来登记,影响登记的公信力。

举措三:完善登记制度扩大宣传

代表省市:湖北、山东、江苏

针对普通群众版权保护意识不强、维权意识不高的问题,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版权管理处张威说,湖北省开展以版权宣讲活动为抓手,不断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比如,抓住重点时段,“3·15”、“4·26”开展进高校、基层重点人群的活动;抓到重点单位,先后联合省文联、省作协开展针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机构版权的宣传活动,省作协和社协刊登的省内摄影家作品免费登记的公告,激发了他们的登记积极性,突出重点人群,针对武汉市的高校多、学生多的特点,联合省教育厅、省团委在五大高校开展版权巡回月演讲活动,为师生现场办理作品登记,提升大学生版权保护意识;开展重点活动,联合省电视台举办第一万件作品登记颁证活动,媒体进行了大量的报道,社会效果良好。比如,今年六一联合部分幼教机构开展了版权登记从娃娃抓起活动,在少儿基地开展版权常识有奖问答寓教于乐的宣传活动,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了版权的种子。

于少海谈到,作品登记数量上的突破,社会宣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山东省在进校园、进机关、进园区、进单位时制作了版权宣传资料,让百姓感觉到版权就在我身边,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座谈会培养骨干力量,由浅入深扩大影响,2016年4·26期间就专门制作了公益广告片、微电影和相关视频来宣传版权作品登记工作。此外,利用博览会扩大影响,公益美术博览会中首次注入版权元素,设立版权登记站现场进行登记服务。在文博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上都充分展示,扩大版权在社会上的影响。

在作品登记过程中,制度建设必须要保证。袁学术说,现在参与作品登记的机构和人员比较多,如果制度没有跟上可能会出现混乱,所以在江苏有几个制度——培训制度、通报制度、分析评估制度等。培训制度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传统,一般情况下有岗前培训,如果没有大培训要来版权保护中心走一遍流程,掌握基本情况才能上岗。“我们还有定期培训,6月初省里搞了苏南片的培训,2016年下半年要搞苏北片的培训,徐州地区、苏州地区也有培训,而且培训规模都在四五十人。”袁学术介绍说,关于通报制度,江苏省版权保护中心每个月会给各市发一份通报,告知各个市作品登记数量大体情况。此外,评优也是一种制度尝试,在淮安、苏州几个地市做的工作基础上,江苏省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优秀作品的评选,以提高作品登记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