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首都探索”

02.06.2016  15:41

那天,在北京怀柔区汤河口村,小雪纷飞,但严寒丝毫没有阻挡乡亲们前来看戏的热情,十里八乡的人们汇聚在村口的简易舞台下,人山人海。演出结束后,群众纷纷涌上舞台,握手合影,不肯让我们离去。大家还自发地为我们买来了各种吃的,让我们感动不已……”回忆起2015年春节前夕在汤河口村的演出场景,北京燕赵鹏飞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建明记忆犹新。

作为一家民营院团,北京燕赵鹏飞河北梆子剧团几年前还入不敷出,整日为生计而奔波。“早年,我们经常做些商业演出,一场才给几千元,有时还不够成本。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一直在咬牙坚持……”回顾起步的艰辛,刘建明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北京燕赵鹏飞河北梆子剧团的困境,一直到北京市逐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现在,我们全年演出400多场,由政府采购的大概有120场,这部分收入占我们团年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刘建明说,剧团已连续数年被列入北京市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的名单,逐步实现了良性发展。

北京面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探索由来已久。“早期没有实行面向社会公开购买服务的时候,的确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购买项目会在一定程度上向国有院团倾斜,影响文化产品供给多样性;二是购买过程不够公开,采购标准不够明确。”北京市文化局演出艺术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自2014年开始,北京市文化局开始探索公益演出政府采购的招投标工作,由市文化局委托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代理执行。历经几年探索,取得良好成效。“招标公告向社会公开,国有、民营院团一视同仁,准入门槛严格而规范。评标委员会专家都是从采购中心的专家库里随机抽选,最大限度杜绝主观人为因素,保障了项目遴选的公正。”该负责人介绍,政府采购服务的规范化推行不但满足了百姓的多元化文化需求,还提升了国有院团服务质量,并挖掘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民营院团。北京市文化局政府采购公共文化服务2016—2017年中标名单上显示,共有90家文艺院团入选,31家首次入围,国有院团仅有13家。

连续入选政府采购名单,对于北京节日合唱团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往,我们的商业演出往往侧重于阳春白雪,把自己局限于高端剧院的大舞台,而参与到政府采购的公共文化服务中,我们便有了全新的发展思路。”谈到这些年的文化惠民演出,北京节日合唱团团长岳昌涛赞不绝口。伴随政府采购公益演出的落实,近年来,北京节日合唱团的演出场次日渐增加,并且逐渐在基层找到了更为广阔的新舞台,每次去基层开展公益演出时,都会有大批当地文化工作者、合唱爱好者前来观摩学习,并跟演员们进行交流互动。“虽然公益演出的收入比商业演出少了很多,但参与其中所收获的文化使命感则无可比拟。”岳昌涛说。

与其他地区类似,北京演出市场也普遍存在演出票价过高的问题。自2012年起,北京市文化局为解决这一难题开始探索惠民低价票补贴政策,运用政府资金对优质演出节目主办单位的票价进行“采购式”补贴,委托首都剧院联盟具体执行实施。回顾起早年起步的艰辛和现今大家的热情,首都剧院联盟副秘书长徐坚感慨颇深:“早年,在15个剧场试点,我们挨家推行,有的单位还很犹豫。而今年初,在我们举办的关于解读低价票惠民补贴相关政策的培训班上,参与学习的剧场、演出机构等竟多达150余家。大家争相交流互动,场面非常热烈。

为最大化保障演出团体、剧场、观众三方受益,北京市关于票价补贴相关政策的制定一直坚持针对市场动态和需求进行细化的管理,探索长效机制。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局不但研究出台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还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动态票务信息实时管理监控,确保票务情况真实准确、公开透明。长期以来,一些剧院存在着被动“收场租”,而不是主动“找节目”的问题,自从低价票补贴广泛开展后,为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很多剧院开始自发地主动出击,寻找群众喜闻乐见、市场效益良好的文化项目。“这就等于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有限资金进一步盘活了演出市场,真正地实现了良性互动的三方受益。”徐坚说。

去年5月,《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为各地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举措提供了科学指导。今年6月,北京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具体实施意见也将出台。据北京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透露,北京的实施意见结合地方实际,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的一些规定进行了适度拓展和细化,也进一步突出了信息公开透明、建立信用档案、强化事后监管等重点内容。“北京文化根基深厚、文化市场繁荣,这给予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可探索的空间,但也在培育承接主体、规范市场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