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08.05.2014  18:48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豫政〔2005〕3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坚持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战略机遇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服务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服务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推动和服务于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转移压力的重要举措;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选择。为此,必须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   (二)我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整体上看,我省服务业总量较小,比重偏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吸纳就业能力不足。200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和9.6个百分点,均居全国第30位,与我省经济快速发展的总体态势不相协调,已成为制约我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1世纪头二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时期。2004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战略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消费结构正发生着深刻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加快服务业发展刻不容缓。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我省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在重要战略地位。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以优化结构、扩大供给、增加就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着力点,将大力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与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扩大生产服务业与发展完善生活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市服务业与积极拓展农村服务业紧密结合,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推动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四)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到2010年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4%,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或接近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配套、与城市化进程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度高、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五)发展原则。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服务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服务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中介、会展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规范提升交通运输、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全面推进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医疗卫生等适应消费升级的公共服务业,形成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三、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任务   (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发挥我省区位、资源优势,构建以郑州为中心,中原城市群为重点,一批区域物流枢纽城市、综合园区和专业中心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加快中原国际物流园区、洛阳综合物流园区等园区建设,推进郑州国际航空货邮中心、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郑州出口加工区等10个重要物流工程的建设和改造,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等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大力引进新型业态,建设一批集市场信息、仓储、配送、多式联运、会展、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商贸、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改造提升运输、仓储、邮政等传统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物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物流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重点抓好粮食、棉花、煤炭、建材、汽车、食品、农资等行业物流发展,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物流品牌。      (七)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我省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艺演出等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以网络服务、广告会展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以文化娱乐、体育休闲、艺术培训等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业,尽快形成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动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加快整合文化资源,支持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出版集团等优势企业发展,努力培育壮大一批跨地区、跨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集中力量抓好省艺术中心、省科技馆、省图书馆、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安阳文字博物馆和商都遗址公园等一批重大公益性、标志性文化设施工程的建设。继承和弘扬我省优秀地方剧种和民间艺术,充分融合戏剧、歌舞、武术、杂技等艺术表演形式,打造和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加大县、乡、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和完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出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文化信息工程建设,实现文化资源信息化和传播网络化。   (八)强力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省旅游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强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使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以龙门石窟、少林寺、宋都古城、殷墟遗址等名胜古迹为重点,完善郑、汴、洛为中心的沿黄旅游黄金线路建设;以云台山和嵩山世界地质公园、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生态资源为重点,继续推进嵩山、南太行山区、伏牛山区、桐柏-大别山区旅游连线连片开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重点打造红色圣地游、时代精神游等精品线路。继续开发节庆会展、寻根朝敬、武术、生态农业、现代工业观光等旅游产品。促进与旅游业相关的交通、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行业的协调发展,培育形成旅游综合产业体系。   (九)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按照服务专业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快技术开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依托我省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和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支持科技信息机构、技术交易机构的公共科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制度。围绕为工业、农业生产服务,选择一批重大科研课题,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加大对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重要公益研究等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科技服务。加强科普工作,建立科普信息网,弘扬科学精神,强化全民科技意识。   (十)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高政府、企业、农业、公共领域及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加大信息网络建设投入,重点抓好电子政务工程、农村信息化工程、医疗信息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发展壮大基础电信业企业,积极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相互融通,实现规模化经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提供数据接入服务,扩展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增值业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上办公、虚拟专用网等业务。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步伐。围绕中原城市群建设,整合区域内网络资源,打造中原城市群信息网络交换平台。   (十一)积极发展房地产业。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放开搞活房地产市场,努力实现房屋产权明晰化、管理社会化、结构合理化,推动房地产业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亮点。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完善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优化商品住宅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开发规模,积极发展健康环保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建立房地产市场综合预警系统,合理引导市场,避免盲目开发。全面放开住房二级市场,规范房屋交易管理办法,全面清理影响已购公房和经济适用房上市交易的不合理限制。鼓励置业担保、房屋租赁代理、房地产评估等房地产中介服务的发展。推进房地产开发、销售与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促进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推行社区业主大会制度。   (十二)加快发展金融业。以健全金融机构、做大金融市场、丰富金融产品、改善金融环境为重点,依托中原城市群,发挥银行业、期货业比较优势,把郑州建成服务中部、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农村信用社创新经营机制,规范产权制度,实行绩效挂钩,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大力推进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品种的多元化,实现由商品期货市场向兼有金融期货品种的综合性期货市场转变。提高上市公司数量和质量,促进已上市公司增发新股、配股再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吸引境内外保险机构进驻我省,培育和发展各类保险经纪代理公司和公估机构,不断调整优化险种结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保险业服务水平。   (十三)着力发展中介服务业。进一步规范提高会计、审计、评估、策划及法律、工程、科技咨询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人才、劳动力、公证、仲裁等市场中介组织,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中介服务方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顾问队伍和智力服务网络。大力引进国际、沿海省份知名中介组织,吸纳国内外高素质中介人才,推动我省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全面推进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坚决破除行业及部门在准入条件、指定服务等方面的垄断,进一步理顺政府与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的关系,凡可由行业自律管理的事项要交给行业协会,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购买服务,扶持中介服务业发展。支持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一批专业化水平高的骨干中介企业,创建优质中介品牌,带动中介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   (十四)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健全服务网点、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服务功能、扩大就业规模为主要内容,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推广新乡市社区服务试点经验,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热线电话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便捷多样的商业、家政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就业服务网络,使城镇失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就业咨询、培训和组织推介等服务。发展壮大社区服务实体,提高社区吸纳就业能力。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站、活动室、游园广场等文体场所,大力发展社区休闲文化服务和体育健身服务。   (十五)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构建以销售服务、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兴办各类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资产品、生活消费品的连锁配送,健全农产品生产销售和生活消费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专业技术部门职能转变和体制创新,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队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逐步形成连接国内外市场、覆盖生产和消费的信息网络。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支持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和进城务工。   四、加快改革开放,增强服务业发展活力   (十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参与服务业发展。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均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凡国有经济退出的竞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工商登记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享受同等待遇。重点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外贸、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科技、城市公共服务等行业和领域投资经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定,加快清理和修订不符合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法规和政策性规定,进一步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设定的外,一律不得设定企业登记的前置审批。   (十七)推进服务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金融、铁路、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实行政企、政资、政事分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继续深化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服务业改革。公益性、非营利性社会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面向市场从事非基础科研、非基础教育、医疗保健、影视传媒、文娱演出、出版发行等营利性业务的企业和企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要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推进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快产业化步伐。加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将其所属的运输、物业、医疗、食堂、印刷等业务逐步改造成为面向社会服务的市场主体。研究咨询、会议培训、公务接待等政务衍生服务可以通过招标采购、委托代理等方式由社会提供。   (十八)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业企业集团。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和服务业布局调整,加快我省大型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在报业、出版、广电、旅游、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等领域选择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加盟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多元化投资主体、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河南服务业知名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十九)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随着我国入世过渡期结束,对国家明确承诺已经开放的服务业领域,尤其是在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物流、批发零售、文化、旅游、会展等行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理念,形成有效市场竞争,带动我省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把服务业领域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建立和完善项目库,创新机制和手段,采用委托招商、项目定向招商、BOT项目融资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扩大我省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要着力引进国际著名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带动我省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服务企业走出国门,开展对外劳务输出、工程承包,设立采购、分销、研发、物流、旅游等服务机构,努力扩大服务贸易规模。   (二十)鼓励服务业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型业态,改造传统服务业,拓展新兴服务业,推进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多式联运、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组织方式的发展。积极引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五、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项目带动   (二十一)加强政策性资金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在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注重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加大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以补助、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面向“三农”的综合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化等服务业薄弱环节和新兴领域建设。各省辖市应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建立相应的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引导社会多渠道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二十二)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服务业。加强政府、银行、企业间的沟通合作,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与政府投资相配合,增加发展潜力大、信誉度高、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项目的贷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对中小服务企业金融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项目融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广泛争取外来资金投资我省服务业。   (二十三)加快实施项目带动。加强规划引导,编制实施现代物流业、旅游业、文化产业、金融业等重点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项目库建设,选择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投资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加快组织实施。对于服务业重点规划项目在项目审核、投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要予以倾斜。   六、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二十四)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职能,研究制定全省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地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服务业发展协调机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领导。发展改革、商务、交通、文化、旅游、广电、教育、卫生、体育、科技、农业、建设、信息产业、民政、财政、金融、劳动保障、人事、税务、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服务业发展各项工作。   (二十五)优化服务消费环境。制定和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医疗、养老、教育等制度改革,扩大信用消费规模,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住房、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和方式,营造良好的服务消费环境。   (二十六)加强服务业市场监管。进一步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不正当竞争,保护各类服务业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产品质量问题要及时曝光和处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自律、监督、协调功能,推动各类服务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形成企业诚信、市场公信的良好氛围。政府各职能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坚持依法监管,严禁向服务业企业乱收费、乱检查、乱评比、乱设限。   (二十七)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人才,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的专业。积极吸纳海外、省外高级人才到我省创业发展。加强和完善职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二十八)加强服务业统计分析工作。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领导,统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方法。各部门、各行业要加强服务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完善部门间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服务业发展动态。   各级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的要求,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和具体措施,抓好组织实施,全力推进我省服务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五年七月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