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不能遮蔽 ——“法在身边”系列谈之六

10.11.2014  10:32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有位村民家庭困难,向村里申请了三年都没结果,后来给村干部“意思了意思”,今年头一次领到了低保。这个事很典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政权力运行的现状——没有“好处”就不办事,没有“礼物”就没有服务热情,没有“关系”就没有工作动力。

  倘若群众总是碰到这样的事,心里能不烦吗——正常调动工作,相关部门推诿扯皮就是不给办;到了退休年龄去办手续,却被告知手续不全没法办理……现在,群众怕遇到事,求人办事都是人家说了算,有苦说不出来,有理摆不出来。

  行政权力之所以变形走样,很大程度上滥觞于行政机关的政务不公开、信息不公开,遮蔽的政务信息给潜规则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

  今年6月份,省政府出台信息公开的相关意见,明确要求做到“让群众听得懂、信得过”,利用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媒体,及时与公众进行互动交流。为规范行为,省高院也发布工作人员“十不准”等文件。这些举措对推动我省政务公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制度的完善可以对权力起到

  一定的制约,但紧要的还是把制度落到实处。譬如说,自从“八项规定”之后,一些部门和官员有所收敛,不敢明目张胆吃拿卡要,但是却也不办事了,于是有人就抱怨“官员不吃拿卡要,但是事办不成了,还不如以前呢”。

  这些反常现象和不当言论再次证明政务公开的重要,假如说有敞亮的信息公开系统,能向服务对象一次性公示或告知办理事项的具体条件、工作流程和办理期限等细节,老百姓办起事来,知晓来龙去脉,顺畅无阻,乱作为者、不作为者和潜规则就无处遁形。

  公开是公正的重要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离不开权力的公开透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这最大程度地扩展了政务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必将有力推进权力的法治化、规范化,还老百姓一个清朗的法治环境。(王华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