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丢失37小时后南京官方才披露:为减公众核恐惧

12.05.2014  15:58

南京放射源丢失37小时后,官方才公布放射源丢失信息,引不少市民质疑。对此,南京回应称,未放射源丢失情况是为减少大范围公众恐核焦虑。

前天,南京丢失了87小时的放射源找到后,国家环保部也定性此次事件为重大辐射事故。很多人的心中都有疑问,管理相当严格的放射源怎么会丢失呢?事故原因的真相是什么?为何37小时之后才披露?昨天,记者采访了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贵平,他表示,天津宏迪工程检测发展有限公司到南京进行探伤作业属于“跨地”工程,目前调查显示:该公司的辐射源的所有购买、保存等登记管理手续都合情合理,唯一的漏洞是对从业人员培训不到位,管理放松。7日凌晨作业完成后,工人未按要求对现场进行射线检测。目前这起重大辐射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南京公安部门已经对该公司的12名工作人员进行调查,目前4名责任人涉嫌危险物品肇事被刑拘,具体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4名责任人涉嫌危险物品肇事被刑拘

据南京市公安局化工园分局参与调查此事的民警介绍,5月8日23时30分,化工园分局接到天津宏迪检测公司报案,称在5月7日3时至20时,该公司在位于浦六北路188号的中石化第五建设公司院内进行探伤作业期间,丢失用于探伤的放射源铱-192一枚。

当时警方接到报警,当即意识到事态严重,立即向上级公安机关汇报,并会同环保、卫生等部门全力开展工作。

当晚,警方初步查明,这次放射源铱-192丢失事故,是因天津宏迪检测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和保管不当造成。虽然警方组织了大量警力连夜排查,可因报警的公司对放射源丢失的具体时间,以及可能的去向都无法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警方只能先对周边的居民区和工地,采取地毯式排查。同时,配合环保部门采取专业仪器搜寻。

5月10日18时,在专业仪器的帮助下,环保部门成功将丢失的放射源铱-192安全回收。

经警方进一步调查,5月7 日当天,天津宏迪检测公司4名工作人员在放射源操作和保管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导致放射源铱-192丢失。

昨天下午2点30分,南京市公安局化工园分局依据《刑法》第136条规定,将涉嫌危险物品肇事的4名相关责任人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具体案情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放射源为何丢失?

作业完成后,工人未按要求对现场进行射线检测

方贵平透露,4月9日天津宏迪工程检测发展有限公司来到南京进行探伤作业,一共12名员工。昨天,南京环保部门也查询了该公司放射源的购买到保存以及施工一套手续,每个环节都合情合理,没有漏洞。从事放射源工作的技术人员也是在天津培训取得资质后才上岗的。同时,探伤作业也是安排在夜间进行。唯一的纰漏出在管理不够,施工人员在现场有些放松警惕了。

据了解,探伤装置必须设置安全锁,并配置专用钥匙。放射源铱-192放到一个特制的箱子里之后,安全锁锁死。这个安全锁类似一根软管,要将锁锁死之后,软管才能取下。而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正常措施。

7日凌晨作业完成后,将放射源回收时,没有将放射源放进箱子里,强行将安全锁给拉下来,之后工人也未按要求对现场进行射线检测。加上晚上施工,天黑光线不好,放射源又小,像手链那么大,因此掉在地上没有看见。

方贵平介绍,一直以来,南京对放射源管理程序要求非常严格,登记、购买、报废、转让每个环节都需要申报。二类以上的放射源保存仓库都安装摄像头进行监控。每个季度环保部门都会上门检查,每年所有的放射源都要进行年检,从业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专业培训。

为何37小时后才向公众披露?

减少大范围公众核恐惧

从放射源丢失到放射源找到,公众质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放射源7日丢失10日才公布?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卫东在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说到,南京市相关部门在这起事件当中的应对,显然是不到位的。

昨天,南京环保官微回应了网友质疑为何信息披露滞后的原因:5月8日晚上7点请维修人员维修时发现内部没有放射源,23:30时报案,9日凌晨1点报市环保局。南京市环保部门在及时逐级上报的同时,立即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于1小时后的凌晨2点即赶赴丢失现场。

南京公安部门8日晚上接到报案,到10日中午公布消息,这中间整整过去了37个小时,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接到信息后,我们对于是否公开信息也一度纠结。如果在没有掌握具体情况下,草率发布信息,可能会适得其反。还有,放射源丢失的信息发布权并不在环保部门,根据辐射应急预案的相关规定,最终应该由相关政府部门向公众披露消息。”南京市环保部门一位知情人向现代快报记者透露,“为减少大范围公众恐核焦虑,在对丢失情况有准确的了解后,在采取设立1公里警戒区域、各地专家及特种设备赶来南京加入搜寻、部署医疗救治等各项举措后,于10日中午12点16分通过‘@南京环保’向社会公布。”

有人近距离接触过么?

根据媒体报道,有人近距离接触放射源后丢弃。那么是否确定那些人群近距离接触过了?南京环保部门回应说,应急人员最后在距离发生事故位置1公里之外的草丛里发现了铱-192,其被包裹在一个塑料袋里。根据猜测,放在塑料袋里这个举动可能是有人丢弃时发生近距离接触。目前公安机关正在调查哪些人近距离接触了这个放射源。

周围民众会不会受辐射?

“丢失的放射源呈裸露状态,因此风险比较高。”周围民众是否会受到辐射伤害?

南京市环保局昨天在其官方微博“@南京环保”回应说,丢失的放射源四周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没有太多的人和车辆过往。据现场踏勘分析,丢失现场是个封闭的厂区,只有一个大门,门卫和监控头均正常,区域可控。社会流动人员不可能进入现场。此铱源已经历两个半衰期,活度为II类源下限,完全无遮蔽情况下,相距30米外,对人体就不会造成伤害。在对周边人群活动区域进行了拉网探测,各项环境辐射指标未见异常后,暂时排除了对公众造成辐射伤害的可能。另外,据专家介绍,放射源被安全处置后,丢失地的水、气、土壤环境都因为放射源被拿走而不会受到污染。

与此同时,公安调查表明,仅厂区内93名工人可能接触到丢失的铱源,可能接触人全是外地务工人员,集体居住。因此将搜寻重点放在厂区死角、工人上下班路途和宿舍周边。并部署周边医疗单位,关注放射性危害症状,市第一医院做治疗准备。5月9日对区域内工人全部进行了体检,排除了辐射意外伤害和辐射源被扩散的可能。

碰到类似情况,如何自救?

放射源发射出的射线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公众在遇到放射源的时候有什么自救措施呢?环保部门建议市民:当发现无人管理的标有电离辐射标志物体,或者体积小却较重的金属罐(特别是铅罐),请一定要远离现场。既不要接触,也不要擅自移动这些物品,更不要因为好奇而打开容器;然后立即拨打环境热线“12369”,请专业人士进行处置。

专家表示:其实,放射源并不可怕,如果采取了足够的安全保护措施,正常使用对人体是基本没有危害的。防辐射措施有三个:一个是时间越短越好;第二是距离越远越好;第三有东西挡着。

【责任编辑:王利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