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精神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

03.07.2015  11:35

  (记者王皓)昨天,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平谷区四级卫生服务机构,就“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议案办理情况进行调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参加。

  位于平谷东北部半山区的鱼子山社区卫生服务站,三名医护人员全天候坚守,成为附近2600多村民的家庭医生。杜德印详细询问就诊人数和服务定位,站长尉卫国介绍说,服务站上受镇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下有村卫生室的村医支援,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代表们又先后察看山东庄镇卫生服务中心和桥头营村卫生室。镇中心作为全镇卫生总枢纽,把主要力量组成13个团队通过服务站下沉入村,让全镇1.7万人个个都有相对固定的卫生服务员。桥头营村69岁的老村医李树奎协助镇中心做本村卫生服务,每月也能拿到1600元的补助。杜德印问老人对农村医疗有什么建议,老人说:“我就担心我不干了没人接班。”

  下午召开的座谈会上,人大代表听取了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汇报和基层工作者发言。大家普遍反映,在农村特别是远郊山区,基层卫生工作者引不来、留不住的情况普遍存在,药品和报销标准也与城镇地区有较大差距,“缺医少药”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杜德印指出,这种“缺医少药”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对基本卫生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新期待。多年来,政府在新农合医保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广大农村基层卫生工作者,为乡亲们的健康做出的奉献和坚守更是可敬。政府要通过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办理好农村医疗议案,明确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属性,按照保基本、均等化的原则,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实际出发,研究提出分别针对城乡结合部、平原、山区不同区域特性的制度政策,为解决好医疗和卫生公共服务这一世界性难题给出符合北京实际的答案。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孙康林,秘书长赵义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