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21.01.2015  09:24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作为新常态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和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

——马懿市长《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2014年 郑州创诸多全国第一

● 千方百计稳增长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GDP完成6800亿元增9.3%

经济运行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初步统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800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0亿元,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3.9亿元,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5280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5亿元,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20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0元,增长11.4%。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位次持续前移,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2014年也是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与2011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净增了182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净增了3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净增了2380亿元,经济份额占全省的比重不断提高。

● 强力推进求突破

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全面提速

机场客货运量增速全国第一

坚持把实验区建设放在全市工作首位,实验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大枢纽建设全面推进,机场二期主体工程提前封顶,外围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机场客运量达到158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7万吨,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大产业培育初见成效,手机产量突破1.4亿部,全球重要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正在形成;菜鸟骨干网、友嘉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入驻建设;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建成运营;成功举办首届郑州航展,穆尼飞机“郑州一号”下线交付,我市成为中西部地区首个生产通航认证飞机的城市。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实施市级行政执法权全面委托,复制实施上海自贸区创新制度9项,智能终端出口退税资金池投入运行,中国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获批。

● 突出重点抓改革

发展动力和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在全国首设小微企业创投基金

重点抓好第一批58项重点改革事项,一些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着眼于简政放权、提高行政效率,完成本轮政府机构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形成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行政审批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启动“五单一网”制度改革;目前40个市级审批职能部门共受理审批事项131.5万件,全部在1、3、7个工作日内办结,行政审批效率持续提升。

着眼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深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国率先打造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在全国首设小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29家科技型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居中部六省首位;以“共保体”模式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50亿元、增长36%;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注册资金分别增长83%、255%;着眼于提高政府性资源配置能力,持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国有经营性用地使用权网上交易招拍挂,实现了土地交易充分市场化和效益最大化,真正建立了棚户区改造政府主导拆迁安置、市场化运作的新机制;开展闲置建设用地集中清理处置专项行动,累计盘活土地12.4万亩,近年来供地率首破60%;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立融用管还”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8家投融资公司融资240亿元,是前3年融资总和的2.5倍;在全国率先发行首只12亿元“市政债”。 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和股权投资资金。

● 以人为本促提升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质增速

城镇化率提高至68.2%

城镇化率提高至68.2%。进一步完善都市区规划体系,完成“三规划一设计”编制。加快畅通郑州工程建设和公交都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井字+环线”快速路网、市域快速通道、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和县域路网等工程有序推进,10条市域快速通道9条完工,16座新增环城互通式立交10座建成,17个环城高速互通式立交建成投用,三环快速化、黄河路下穿北编组站隧道等重点工程建成通车,累计打通城区断头路128条,市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93万个。积极配合推进米字形高铁网建设,高铁南站完成规划选址,郑开城际铁路通车运营。启动 “六旧九新”片区改造建设项目106个、十字景观大道和中央商务区建设项目158个,完成市场外迁46家,加快推进“引热入郑”工程,新增供热能力1630万平方米,市区新建成污水处理厂3家、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5万吨。启动大棚户区拆改项目326个,开工建设安置房21.4万套,实施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风貌特色村保护提升工程。以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扎实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区交通秩序综合整治,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