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邀明月 天涯共此时

05.10.2017  11:49

中秋佳节,吟诗赏月,身处海外的中国人以其浓浓乡情,感染了世界各国的朋友们。

10月3日,中建公司的刚果(布)员工欣赏手中的月饼。

本报记者 李志伟摄

开罗城里的团圆

晚风习习,明月当空。一场精彩的中秋赏月晚会日前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在日前举行的中秋晚会上,埃及青年翻译家梅·阿舒尔朗诵她翻译的中国诗歌。

本报记者 韩晓明摄

中国和埃及两国嘉宾联袂朗诵中国诗篇《热爱生命》,埃及学员用中文深情演唱歌曲《但愿人长久》《月亮代表我的心》……皓月高悬,见证中埃两国人民情谊深厚。在电子琴、小提琴演奏的乐曲声中,人们在文化中心小院中围坐,分享月饼,品尝清茶,畅叙中埃友谊。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拉起二胡,一曲《喜洋洋》接着一曲《赛马》,引得观众不断喝彩,使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正如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文化参赞、开罗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石岳文致辞时所言,古往今来,皎皎明月寄托着中国人思乡思亲、渴望团圆、祈盼幸福的美好情感,也因此成为历史长河中独具一格的文化符号,相信今天的赏月晚会不仅能让身居海外的中国朋友一解思乡之苦,还能让埃及朋友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中国人倍加珍视的亲情、友情,以及对团圆、美好生活的祈愿。”开罗中国文化中心阿拉伯翻译家与汉学家联谊会成员、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得主穆赫辛·法尔加尼现场用阿拉伯语讲解中秋传统文化,引起了不少当地文化人士的共鸣。埃及学者阿迪勒·萨布里告诉记者,阿拉伯人自古以来就对月亮有着特别的感情,人们用“新月”形容貌美的女孩,认为月亮温柔、善解人意。

“这场赏月晚会让我们见识了中国文艺的感染力,我由衷地爱上了底蕴深厚的中国文化。”晚会结束后,不少观众互相拥抱、合影,久久不愿离去。“祝你们节日快乐!这里也是你们的家,希望你们在埃及生活幸福。”依依惜别时,法尔加尼对记者说。

10月3日,上海京剧院携古诗词京剧演唱会《月光下的行走》国际版走进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图为外国友人试穿京剧戏服。

新华社发

刚果河畔的心声

10月3日,在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一场以“中秋”为主题的中国文化课在中建中西非公司总部举行。红色的中国结、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各式各样的月饼……活动现场的中国元素烘托出浓厚的节日氛围。10多名刚果(布)籍的中建公司员工代表学习了关于中秋节文化习俗的知识,走近中秋,走近中国文化。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明月几时有》的歌声响起,随着中方主持人对歌词的翻译,当地员工一下子进入了中秋月夜的情境。一曲终了,中方主持人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意义以及各地月饼的特色,在场的刚果(布)员工听得兴趣盎然,还与中方员工一同品尝了月饼,并进行互动。

“虽然刚果(布)没有相同的节日,但是中秋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所有人可以聚在一起,这真是一个很好的节日。”中建中刚非洲银行大楼项目员工努普蒂娅非常开心地说。当地员工夏奈尔则告诉记者:“我要跟我的孩子讲中国的文化、中秋节的故事,像中国人过中秋一样,与我的家人庆祝这个节日。”

中建中西非公司助理总经理汪升黎向当地员工真诚表示:“我们相互了解,才能更加信任、更好地合作。希望你们未来能够和中方员工分享非洲的节日。”

泰国校园的欢聚

泰国曼松德昭帕亚皇家师范大学与曼松德孔子学院10月4日联合举办“月圆梦圆”中泰学生中秋联欢活动。来自曼松德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与中文专业泰国学生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联欢现场笑语连连,共话中秋月圆、中国梦圆,一起品尝中秋月饼,同台表演文艺节目。中文专业的泰国学生们纷纷表示,和中国留学生一起联欢,听他们讲中秋节的故事,从而对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有了更深的了解。

经过曼松德孔子学院十年来的努力,曼松德大学在中泰两国教育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来曼松德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在中文专业学习的泰国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曼松德孔子学院注重中国留学生与中文专业泰国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组织中泰学生深度参与各自的活动,形成了曼松德大学中泰文化交流的浓厚氛围。

(本报开罗、布拉柴维尔、曼谷10月4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7年10月05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