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多措并举、精准发力,提高阳光大课间质量实效

16.11.2018  18:20

  近年来,新乡市教育局高度重视阳光大课间工作,始终将其作为打造新时代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拼图,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工作,破解了学校重视不够、内容形式单一等突出问题,使阳光大课间始终保持高质量和实效性,逐渐成为深化体育美育教学的实践阵地,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第二课堂。

  

   一、坚持“三个加强”,在提高认识、凝聚共识上下功夫

  

  加强组织领导聚合力。今年2月,该市研究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相关规定的通知》,明确提出“把学校阳光大课间打造成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一张展示学校特色的名片、一个展示体育美育工作的课堂”等目标,作出“校长就是第一责任人,大课间活动就是校长的公开课”“学校统一组织,体育老师具体实施,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等要求。各学校均能够自觉将大课间活动方案上墙公示,接受监督,并通过主题演讲、校园广播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使阳光体育理念深入师生。

  

  加强学习交流提能力。为开阔视野、抬高标准、提升能力,该市坚持外引内育,建强队伍。一方面,坚持外部借力,每年安排50名乡村体育老师到高校培训,充分利用校长、教师外训时机到当地优质学校进行活动观摩,积极邀请省“一校一品”研究中心专家开展培训;另一方面,坚持内部挖潜,积极加强县(市)、区之间的活动交流,开展学习观摩,组织1000余名体育教师到市一中观摩阳光体育课程实施。

  

  加强正向激励增动力。为增强体育教师的获得感和荣誉感,该市出台文件,将体育教师开展大课间时长计入课时,将体育教师工作服装费标准由原来每年不足500元提高到1200元,并增设大课间优秀辅导教师表彰。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增强了体育教师的工作动力。获嘉县还为全体教师每人准备一双运动鞋置于办公室,以便课间与同学一起做操,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抓好“三个结合”,在创新形式、提高质量上下功夫

  

  丰富内容,与体育美育、健康体操有机结合。基于“通过跑步使课间操保持一定运动负荷,通过球类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体育技能,通过舞蹈、戏曲操、广播体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通过眼保健操、手指操、拍拍操帮助学生预防近视、促智益脑”等初衷,该市要求阳光大课间用于实际活动的时间不得少于25分钟,并须包括1000米(小学800米)跑、球类技能训练、体育舞蹈、眼保健操、手指操等内容。通过科学的设计、丰富的内涵,提高了大课间质量。

  

  打造名片,与民族文化、学校特色有机结合。该市积极鼓励支持各学校将大课间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校传统项目、打造“一校一品”相结合,形成学校特色,做强活动品牌。获嘉县积极发挥毗邻太极之乡焦作的地理优势,将太极拳、罗汉拳引入大课间,凤泉区、卫辉市将岳飞拳引入大课间等,都成为了各具特色、各有亮点的学校名片。

  

  启发自觉,与体育中考、学业测试有机结合。为调动大课间中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家长配合的主动性、自觉性,该市将跑步、跳绳等7个项目纳入中招体育考试选考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内容,要求各学校每学期对体育健康测试项目组织考核,并汇总到学生总成绩进行讲评。

  

   三、建立“三项机制”,在抓细抓实、常态长效上下功夫

  

  建立定期报送机制。为加强对阳光大课间的监督检查,对于市区学校,该市要求各学校在大课间活动场所安装摄像头,并开通网络系统,接受网络抽查;对于县(市)学校,要求各校每个工作日向中心校上传当天1次大课间视频,各中心校每周向县(市)教育主管部门上传所属各校1次大课间视频;各县(市)向市教育局每月上传不少于10所学校的大课间视频,并要求每学期上传学校视频覆盖全部学校。

  

  建立量化考评机制。每年组织一次大课间综合考核,将考核成绩与日常抽查相结合量化赋分,纳入单位年度体育工作考评体系,作为年底工作排名、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并要求阳光大课间成绩达不到良好的单位,不得评为年度工作先进单位。通过严格的考评,加强了压力传导,强化了责任落实。

  

  建立轮流展演机制。为向家长、学生和社会充分展示大课间成果,该市按照“市辖7区每年至少派1所学校、局属学校每年派8-10所学校”的原则,组织市区学校在每年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开幕上进行课间操汇报演出。各县(市)、区也积极利用每年当地运动会等时机,展示大课间成果。

  

  (新乡市教育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