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农机推广和监理站长会高度肯定推广工作成效

17.09.2014  11:12

在9月15日召开的全国农机推广和监理站长上,农业部农机化司胡乐鸣副司长对全国农机推广系统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一是落实政策法规,推广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围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下简称《推广法》)、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机推广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关于体系建设的各项要求,部总站带领全国推广系统深入调研,提出了落实“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的措施建议,组织起草了《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规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标准》(农机部分),进一步明确了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建设,山东、浙江、四川等地出台了加强体系建设的意见;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南等地争取专项经费,改善基层人员待遇和工作条件;江苏、湖南、江西等地积极推进“五有”推广机构建设(体制完善、运行规范、人员精干、经费稳定、具备手段);吉林、广东积极推进乡镇独立设站;北京、山西大力开展推广旗帜县建设,努力通过典型引路,稳定各级推广机构和人员队伍。积极探索产学研推合作“一主多元”推广新机制,尝试建立“推广机构+合作社(大户)”、“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合作社”、“推广机构+企业+合作社”等多种“一主多元”新型推广体系实现形式,推动产学研推紧密结合、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优势互补、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良性互动,技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二是主攻薄弱环节,全程机械化推广步伐加快。在农业部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与推广、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重大技术推广等项目的带动下,各地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以推广水稻机插秧、玉米和棉花机收,油菜和马铃薯机播机收等关键技术为重点,深化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开展试验示范、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加快了主要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突破进程。组织起草了水稻、玉米、油菜、棉花、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指导意见,适时启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研究项目,初步形成了一些适宜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和机具配备方案,为全国规范全程机械化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抓住重要农时季节,加强宣传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服务。每年春耕、“三夏”、“三秋”期间,全国农机推广系统培训农民都保持在150万人次以上,培育了大量新型农民,促进了全程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为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突破发展不平衡,农机推广领域不断拓宽。围绕破解不同区域农机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实施了西藏马铃薯和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多次举办丘陵山区适用农机化技术专题展览、演示活动,推广轻便、安全、耐用、低耗的中小型农机装备,取得了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围绕破解不同产业农机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部门的协作,开展甘蔗、花生、茶叶、林果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采摘机器人、智能中耕除草机、声波助长仪、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等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推广机械化饲喂、投饵等先进养殖技术,促进了农机化横向拓展。围绕破解不同环节农机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以节本增效、绿色环保为导向,加强种子前处理、机械化节水灌溉、机械植保、机械化烘干等技术筛选和推广,扩大保护性耕作、深松深

耕、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秸秆机械化还田(青贮、气化)、机械残膜回收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推广面积,有关技术的应用面积年增幅都保持在5%以上,加快了农机化技术纵向延伸。

      胡乐鸣副司长特别强调,全国各级农机推广机构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全力配合行政主管部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保证了政策科学、规范、及时落实到位。

 

作者: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