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换皮鞋”:中国贫困人口的异地搬迁脱贫路

04.03.2016  22:36

  “以前在家,穿得最多的是草鞋和胶鞋,现在改穿皮鞋了。”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62岁的张振忠曾居住在一个交通不便、缺水严重的偏远贫困乡村,大半辈子都没穿过皮鞋。得益于异地扶贫搬迁,现在张振忠搬到了县城,住起了楼房,换上了亮铮铮的皮鞋。

  “异地扶贫搬迁是针对那些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人口,让他们‘挪穷窝’脱贫。”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国宝表示,中国政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大量贫困人口改善了生活生产条件,实现了搬迁脱贫。

  “十二五”以来,中国易地扶贫搬迁共安排中央预算内补助投资231亿元,搬迁贫困群众394万人,并因此带动用于工程建设的中央部门资金和地方投资、群众自筹资金近800亿元。

  “树挪死、人挪活。”对于异地扶贫搬迁带来的各种改善,张振忠无比感叹。他以前居住的普定县龙场乡黄店村猴子洞组,共有村民150多户、500多人,人均0.7亩田地,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组。更糟糕的是,这个偏远地方干旱缺水,一盆水既要管人吃喝洗漱,还要喂牛喂猪。张振忠回忆说,村民们去取水点挑水,“来回一担水要走约两个小时”。

  张振忠说,全组的土地基本都是坡地,房在坡腰,田地在坡上。他家共有5亩坡地、2亩田,坡地基本只能种玉米。由于干旱缺水,每亩地只收玉米约500斤。种田种地几乎养不活人,大部分的组民选择外出打工。

  2013年,张振忠和村民们终于摆脱“看天种地、看天吃水”的困局。作为普定县第一批异地扶贫搬迁的困难群众,张振忠搬进了政府修建在县城周边的玉兔山安置小区。他的安置房面积达102平方米,还第一次装上了电视、用上了洗衣机。政府还给他和老伴安排了小区环卫的工作,每个月加起来有2000多元的收入。

  “政府为异地搬迁户人均补助1.2万元,同时结合城镇化建设,将安置户向城镇集中,创造相应的就业创业条件。”龙场乡政府工作人员郑荣华介绍,玉兔山安置小区选在靠近县城和工业园区的地方,并引进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和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让安置户实现就地转产创业就业。目前整个安置小区共有住户约400户,解决创业就业人数500人左右。

  目前,中国正加快编制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规划。据悉, “十三五”时期,中国政府将力争完成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

  “异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交通、医疗、教育、就业、服务等诸多问题,还要使搬迁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吴国宝认为,未来加大资金投入和补助力度,将让更多搬迁困难群众实现转产创业就业、脱贫致富。(记者罗羽)

责任编辑:李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