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抢占“农村淘宝”的机遇

04.08.2015  11:17
      很多事情往往都会上演一段小插曲,来打破自身的波澜不惊。笔者最近就看到新闻上说,汝州临汝镇个别学校疑似强制教师在淘宝网购物,后来官方及时回应,乃是个别学校对政策理解偏差、操之过急所致,且已经及时进行了纠正,并明确了“完全自愿”的原则。

        此前汝州市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我省第二个“农村淘宝”项目落户汝州,旨在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买到需要的东西,或者把农产品卖出去。与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巨头合作,发展“农村淘宝”,无疑是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于当地而言,自然是一次跨越发展的良机。汝州抢占机遇的意识和推动发展的劲头值得赞许,但是前进的“油门”怎么踩,却需要高超的技艺。

        虽然是“误会”一场,但是个别基层单位的“理解偏差”,足显老套行政手段的迹象,这不管是对汝州的“农村淘宝”项目,还是对其他地方的“互联网+”产业,乃至对全省很多地方的产业发展,都是一个提醒。

        从主干道上只有2盏节能灯的落后穷镇,到全国主要的戏服基地,山东曹县大集乡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成为闻名全国的“淘宝镇”。目前全乡有7000多家网店,其中注册公司138家,加工厂125家,入驻快递公司20多家,年产值已经突破5亿元。凭借着小额贷款、业务开发、营销支持等扶持政策,电子商务打开了村民致富的一扇门。笔者一位媒体界朋友曾到大集乡调研,让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家家户户开网店,不是多达数亿的产值,而是在他与当地乡、村干部聊天时发现,这些基层干部说起淘宝来头头是道,谈起“互联网+”侃侃而谈,满嘴都是“爆款”、“信贷”、“大数据”等潮语,俨然行业专家。

        大集乡的“淘宝”之路是一面镜子。不管是发展电子商务,还是其他产业,领导干部尤其是一线基层干部首先要“懂行”,要尊重行业规律。充分了解了、熟悉了,就不会说外行话,不会瞎指挥,才能更贴心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试想,如果连B2B、O2O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上马淘宝项目,后期发展又怎么能运筹帷幄?如果连支付宝都没用过,从来没有网购经历,又怎么在电子商务中如鱼得水?

        眼下,我省不少地方都在抢占机遇,与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行业巨头展开了合作,雄心勃勃地规划着发展蓝图。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发展“农村淘宝”项目,迈上“互联网+”的快车道,不能总是去翻老皇历。如果在市场上延续诸如“强制消费”、“摊派”之类的陈旧行政手段,怎么可能在崭新的市场领域突飞猛进、有所斩获?虽然目前对“互联网思维”的解释莫衷一是,但有一点近乎共识,那就是创新。大集乡发展成为“淘宝镇”的经验充分说明:新事物就得用新办法,打开新局面还是得有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