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累斯萨拉姆“穿越回中国”(华媒聚焦●坦桑尼亚)

14.11.2014  14:25

  20多年前的坦桑尼亚,中国人还是当地人眼中的“稀有人种”;而今天,这群“稀有人种”的语言早已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并真实地改变着越来越多坦桑尼亚人的命运。

  坦桑“汉语热”,“穿越”回中国

  星期五下午5点钟,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简称“达大”)一间大教室被围得水泄不通。原来,教室里正在进行一堂汉语选修课,不算学分,却场场爆满。

  汉语老师陈静挥手跨步,在可容纳1000多人的教室里来回穿梭,和学生们零距离交流。而学生们则认真地做着笔记,费劲却努力地模仿着发音。

  这个画面,仅是坦桑尼亚“中文热”片段里的小小一帧。若是走出校园,逛一逛人潮拥挤的达累斯萨拉姆市(简称“达市”),你定会被当地人活学活用中文的能力所折服。漫步在大街上,亚洲面孔的你都会迎来问候语“你好”;在热闹的契苏图菜市场,菜贩热情地捧起果蔬,用中文向你介绍“黄瓜”、“茄子”、“西兰花”;在腥味扑鼻的契吾科尼鱼市,小贩们更是高声吆喝“石斑鱼”、“鹦鹉鱼”、“龙虾”、“一斤”、“新鲜”等词汇;到银行的中国窗口开户,坦桑尼亚职员会礼貌地询问:“请问要开哪种卡”;就连楼下的保安,也会对过往的中国住户说声“早上好”、“晚上好”,虽然有时说反了两句问候而被住户“嘲笑”,但从未影响他们强烈的中文“表达欲”,甚至偶尔还会调皮地说句“我爱你”……这些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刺激,会让人感觉“穿越了空间”,回到了中国。

  汉语课堂热迎“报名大军”

  在坦桑尼亚,有5万中国人工作生活,而汉语逐渐成为了当地人眼中的“香饽饽”。早在2013年4月,达大孔子学院首任院长张笑贞便开始了对汉语选修课课程大纲的申报,所有审批程序需历时一年。今年4月,孔院选修课终得批准,于是有了文章开头声势浩大的教学场面。

  根据达大规定,只有在中学接受过正规汉语学习的学生才能在大学的汉语课程中获得学分,但目前达大此类学生人数太少,所以汉语选修课暂不纳入学分体系。尽管如此,在今年下半年新学期报名阶段,申报汉语选修课的学生就已经踏破了孔院老师办公室的门槛。只有300人的招收名额,迎来了近千人的“报名大军”。

  周五的大课结束后,误以为笔者是孔院老师的达大学生帕斯卡专门找过来,说自己本可以注册上汉语课,但由于一些技术问题,几经周折仍未能注册成功。他恳求笔者让他能注册上这门课,并反复提到自己对汉语的热爱。笔者把情况反映给了陈静老师,解决了帕斯卡的问题,他欢天喜地说了无数个“感谢”。

  达大孔院并不是坦桑尼亚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早在2011年5月和2013年4月,桑给巴尔广播孔子课堂和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便分别落户在了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和多多马。达大孔院“后来居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今年9月,达大孔院对尼雷尔国际机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师生间开出了“友谊之花”。张笑贞曾收到一封学生杨过的信,信中杨过用拼音介绍了自己的名字、家乡和职业,读起来很是温暖。

  学习汉语,拥抱机遇

  在采访中,所有的中文学习者几乎都提到了“opportunity(机会)”这个词。汉语,在这些中文爱好者眼里,等同于无限的机会和可能。

  艾瑞克从2013年起就在达大孔院学习中文。当初他在网上看到北京和香港的图片,那些美丽的画面让他不能忘怀,“做梦都想去看一看”,于是他萌生了学习中文的想法。然而这一学就没有了“回头路”——他深深地被汉语和中国文化所吸引。当初仅仅是参观一个城市的简单想法,也发展为立志到中国工作的宏伟蓝图。

  艾瑞克曾去过中国驻坦大使馆,感觉那里的布置别具匠心,“处处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元素”。“珍视自己文化的国家是值得学习的,”艾瑞克说,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庞大的身躯里必然蕴藏着数不尽的机会。

  达大孔院每年都会选择一批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三级的学生,为其提供在中国留学一年的奖学金,今年名额为15人。艾瑞克希望能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奖学金,实现自己的梦想。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一门外语带来的诸多机会,何尝不在为莘莘学子架设更好的人生轨迹。远在非洲大陆的坦桑尼亚,汉语爱好者正在用坚实的脚步,书写一个又一个“充满机遇”的精彩故事。

  (摘自非洲《华侨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