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实现中原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

28.08.2015  09:31
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共河南省组织部旧址 豫西抗日支队司令部旧址 河南工人成立抗日武装开赴前线   吉鸿昌家书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的怒吼歌咏队队员 宋学义(右)在庆功会上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孕育和形成了以爱国至上、团结御侮、不畏强暴、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等为主要内涵的抗战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展现了巨大的力量,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其他精神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引下,河南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相配合,消灭并牵制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阻挡住了日寇西进南下的步伐,保护了大后方的安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牺牲和重要贡献。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实现河南振兴、中原崛起,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需要我们牢记历史,毋忘国耻,并以各自的实际行动继承和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血与火的抗战岁月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自己的智慧、品德、意志、力量和热血熔铸到中华民族精神之中,从而塑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情怀在抗战中的淬炼和迸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和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中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救亡图存和民族解放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抗日还是不抗日成为爱国与否的重要衡量标准。在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同时,为打击共同的敌人,以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为目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主义精神实现了有机结合。
  
  抗战精神是传统英雄主义在抗战中的丰富和升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是激励中华儿女勇于面对和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抗战时期,面对强大而凶恶的敌人,各族人民坚持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一道道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钢铁长城,以大无畏精神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抗战中,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充分彰显了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抗战精神是传统民族团结意识在抗战中的强化和重塑。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和实现中华民族自强的重要保障。然而,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团结存在“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局限。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和衷共济,形成了共同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利益的坚强意志和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铜墙铁壁。抗战中,全国范围内的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不同派别和各军事集团以抗日大局为重,团结一致、共赴国难,开创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崭新局面。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不曾有过的现象。
  
  抗战精神是自强不息精神在抗战中的展示和彰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追求和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动力。面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民族危机,亿万中华儿女不低头、不妥协、不退让、不屈服,奋起抵抗。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渡过了因生产生活必需品和军用物资严重匮乏等一道道难关,而且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这种民族气节正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顽强意志。
  
  抗战精神在河南抗日战场的呈现
  
  作为南北战场枢纽和川陕大后方重要屏障的河南,从全国抗战爆发后不久到抗战胜利,一直处在抗战的最前线。在整个抗战期间,河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指引下,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展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体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波澜壮阔的河南抗日救亡活动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当月月底,中共河南省委先后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满洲的宣言》《河南省委紧急通告》《河南省委关于目前反帝斗争的口号》等文件。1931年9月23日,开封各界群众举行了有近10万人参加的反日大会,并宣布成立“河南全省民众反日救国总会”。一二·九运动在北平爆发后,迅速波及河南,河南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1936年11月,傅作义率部在绥远空袭日伪军,开封、郑州、洛阳等地迅速组织了“援绥会”“慰绥会”等,并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宣传和募捐活动。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第二十九军第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河南扶沟人)第三营(营长金振中,河南固始人)率先奋起抵抗,打响了全国抗战的第一枪。战火烧到河南境内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河南北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以王阑西、嵇文甫、范文澜等为代表的文化界人士先后创办《风雨》《经世》《大时代》《战时学生》《救亡》等救亡刊物,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与此同时,开封、焦作等地师生纷纷成立救亡团体,组织演出队、歌咏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据不完全统计,从全国抗战爆发到1939年年底,河南先后成立了救亡团体就有500多个。为促进全省的抗日救亡运动,中共河南省委和各地党组织先后开办了多种形式的干部训练班,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到1938年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救国会会员、青年救国会会员以及民众自卫武装,仅在黄河以南地区就分别超过9万、3万、10万人。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河南的各级党组织还积极开展对国民党军官、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气吞山河的河南抗日英烈展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吉鸿昌、杨靖宇、宋学义等为代表的河南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作为中国抗战英雄人物中的杰出代表,他们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和崇高气节无不令人敬佩。先后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北路前敌总指挥的吉鸿昌(河南扶沟人),为坚持抗日,于1934年11月24日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据当时的天津《大公报》报道,吉鸿昌在临刑前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写下了“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就义诗,并大义凛然地对刽子手说:“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当刽子手在吉鸿昌面前颤抖地举起枪时,他奋力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被誉为“战神”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原名马尚德,河南确山人),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带领部队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周旋7年之久。在1939年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濛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周旋5天5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草根或棉絮。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直至弹尽,壮烈牺牲。当敌人将他的胃剖开后发现他的胃里除了枯草、树皮和棉絮外连一粒粮食都没有。1941年秋,在晋察冀根据地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河南沁阳人)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和葛振林、胡福才、胡德林等人一道,为掩护主力部队和人民群众的安全转移,把日寇引上了没有退路的狼牙山。当他们把子弹打光后,折断枪支,高呼口号,纵身跳下万丈悬崖,用满腔热血谱写了一曲震撼中外的抗日英雄战歌。
  
  同仇敌忾的中国军民体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战初期,日军在豫北、豫东、豫南先后发动的三次大规模进攻。抗战中期,日军在河南境内先后发动了桐柏作战、豫西南作战、豫南会战、郑州战役等战役。抗战后期,又先后发动了豫中会战、豫西南会战。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猖狂进攻的过程中,一些富有正义感的国民党将士顽强抵抗,浴血拼杀,表现出了中国军人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如,1938年4月10日,国民党第九十一军一六六师以两个团的兵力进攻被日军占领的济源县城。冲进城内的100多人与日军巷战3天,全部壮烈殉国。其中朱金山,砍死日军13名,张鸿岐砍死日军7名。日军感其忠勇,代为埋葬,并在其墓前的木牌上写上“支那军无名勇士之墓”。1938年9至10月份,中国军队第五战区在豫南投入25万人的兵力,以劣势武器装备与敌人鏖战57天,在付出伤亡4.5万人的代价的同时,歼灭日军2万余人。尤其是在大别山北麓阻击战中,宋希濂等部在富金山阵地坚守9天9夜,不仅给日军以重创,而且有效拖住了敌人迂回进攻武汉的步伐。1941年10月,日军与中国守军孙桐萱等部争夺郑州的战斗期间,孤胆英雄赵继三连续三次袭击敌营,毙敌18人,在撤退中不幸被俘,被日军军犬活活咬死。然而,在蒋介石片面抗战思想的指导下,河南的中国守军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到抗战胜利前夕,河南111个县中除新蔡、沈丘县城外,日寇的铁蹄几乎踏遍了全省。在河南沦陷区,不少地方的民众为保卫自己的家乡,自发开战对敌斗争,使日伪军为之胆寒。如1938年6月,20名日本兵进犯杞县阎口村,该村村民巧施妙计,杀鸡“热情”款待,等这些日本兵喝醉后,村民们将其全部活埋。1938年11月,信阳县五六百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一度攻占了被日军盘踞的信阳县城。1939年3月,200多名日伪军前往延津县野厂村抢粮抓夫,该村村民在队长李树梅的带领下,出其不意,打死日军30多人。
  
  艰苦卓绝的敌后根据地军民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与敌伪军以及顽军进行坚决的斗争。先后创建了晋冀豫、冀鲁豫、豫皖苏、鄂豫皖、河南(豫西)等抗日根据地,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敌后游击战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武装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包围的同时,连续发动“清乡”“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不仅使敌后抗日根据地遭受重大损失,而且使根据地军民的生产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1940年3月,豫皖苏边区军民在彭雪枫的带领下,“不惜死伤,不惜疲劳,以坚决、勇敢、迅速之动作”,粉碎日伪军对边区的“扫荡”。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总队队长鲁雨亭身先士卒,忍着饥饿和疲劳与敌人展开血战,不幸壮烈牺牲。1943年1月,“誓于水东共存亡”的冀鲁豫区水东地委书记兼水东独立团政委唐克威,在杞县反“扫荡”作战中英勇牺牲。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在皖南事变后领导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军民同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多次打退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疯狂进攻,巩固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遗憾的是,这位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抗日名将不幸牺牲于1944年9月,年仅37岁。在敌、伪、顽轮番进攻的复杂环境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边积极开展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一边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不妥协斗争;一边进行大生产运动和减租减息运动,一边开展精兵简政和民主政权建设,敌后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和巩固。1943年9月,冀鲁豫军区,采用“牛刀子钻心”战术,集中兵力奇袭驻扎在濮阳东南八公桥的日伪军,并乘胜拔除日伪据点100多个。使冀鲁豫中心区与第二、第四、第五军分区连成一片。至1944年年底,河南抗日根据地总面积达7.6万余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面积的44.9%;解放人口1325万以上,占河南沦陷区人口总数的60.8%,占河南全省人口总数的39.4%。从豫中会战至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八路军、新四军根据中共中央“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指示,抽调精干武装,从北、东、南三面进入河南,迅速开辟水西、豫西抗日根据地,恢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相继发动了道清、豫北、南乐、林南、安阳等一系列战役,消灭了日伪大量有生力量,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在河南抗日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
  
  苦难深重的河南人民在战火与自然灾害双重打击下表现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无私奉献精神。整个抗战期间,河南人民虽然遭受了日军狂轰滥炸、杀人放火及花园口决堤这样的人为原因造成的空前灾难,也遭受了接二连三的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但仍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要的贡献。1942年至1943年,河南有96个县遭受严重旱灾,灾情之严重,“系数年所未有,尤以豫西各县为最。人民不堪其苦,相率逃灾。”据统计,仅1942年至1943年的旱灾就导致河南减少300多万人口。其中第一、二、四、七、十等行政区就饿死1484983人,外出逃荒者更是不计其数。为侵占河南,日军先后发动十多次大规模进攻,其作战兵力最多的时候达十万多人。日军所到之处,狂轰滥炸,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其手段之残忍,无不令人发指。据统计,全省直接死于日军枪下的军民多达802516人,损毁房屋1826.5万间,损失粮食20748.5万公斤,公私财产损失达140709亿元。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河南的征粮数量居全国第一。1941年,由于法币贬值,当局将田赋征收现金改为征收实物,仅有半壁河山的河南,当年征粮533万石;即使1942年、1943年这样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当局仍“罄河南之所有,尽贡献于国家”,分别强行征粮245万石、305万石。多灾多难的河南人民自己忍饥挨饿,却照旧要缴纳田赋、军粮、警粮、学粮、公务员粮、国防公债、救国公债、建设公债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实行田赋征实后,各地的粮食征购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正如当时的一些记者所说的那样:“灾旱的河南,吃树皮的河南,直到今天还在忙着纳粮”,“河南农民,是一头牛、一只骆驼。忠诚、驯顺、忍耐是河南农民的特点”。整个抗战时期,河南征兵数量仅次于四川,居全国第二。1937年河南全省征兵数量为12.6万人,到1940年增加至38.4万人。从1937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共从河南征兵267.3万人,几占全国同期征兵总数的18%。征工数量亦列全国前茅。抗战期间河南国统区被征民工400多万人。仅1943年5月军政当局以治理黄河为名所征民工即达56万人。
  
  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
  
  牢记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抗战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不仅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顽强意志,在每个人的心里燃起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而且有助于增强河南人民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加快中原崛起的步伐。
  
  将继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内涵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不仅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报国情怀,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坚定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乐观态度,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作为第一人口大省,要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还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挑战。要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无疑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进一步强化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自信自强,团结协作,坚忍不拔,无私奉献,使河南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将继承弘扬抗战精神与中原崛起有机结合起来。伟大的抗战精神蕴含着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意识,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理念,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和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顽强决心。新的历史时期,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需要发扬当年河南人民抵抗外来侵略那样一股劲,那样一种精神,以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克服和解决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航空港区建设步伐,打造服务中西部、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现代物流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河南在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中的作用,使河南成为全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要充分挖掘和运用河南抗战文化及其他优秀文化资源,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高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将继承弘扬抗战精神与党员干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面对日寇的疯狂侵略,杨靖宇、彭雪枫等革命先烈一不为名、二不为利,艰苦奋斗,舍生忘死,为的就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那一份责任担当。新的历史时期,虽然很少要面对枪林弹雨的考验,但更多的是面对糖衣炮弹的考验。每一个党员干部不仅要牢记历史,毋忘国耻,而且自觉继承和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真正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组织党员干部慰问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自卫还击战的老兵,并通过组织常年服务队、“结对子”等形式对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缅怀先烈,学习抗日英烈的光辉事迹,自觉对照检查自己在“三严三实”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以及干事创业、抵御腐败的能力;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弘扬抗战精神,践行‘三严三实’”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使每一个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阵地意识;通过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风清气正、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将继承弘扬抗战精神与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省人民牢记历史,毋忘国耻,自觉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面对西方颓废、庸俗、淫秽、色情等文化糟粕的不断侵蚀,要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以“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自尊自强的精神品格。经常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为成员的“五老讲师团”讲述河南抗日英雄事迹及抗日战场发生的历史故事,组织豫剧院、歌舞剧院等相关单位打造抗战题材的优秀文艺节目,组织以弘扬抗战精神为主题的合唱比赛、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在中小学开设河南抗战历史方面的乡土教材,让少年儿童了解日本侵略者犯下的滔天罪行,从小培养他们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的情怀。整合党史、军史、政协文史资料,地方志、社科院、高校等部门和机构的科研力量,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强与国际国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深化河南抗战史研究。在做好抗战遗址遗迹保护工作的同时,组织博物馆、纪念馆等相关单位组织以河南抗日战场为主的抗战文物展、图片展。各级电视台邀请相关专家录制介绍河南抗日战场、抗日英烈的相关节目,在黄金时间段播放。建立抗战网站、抗战微信平台等,在网上发布纪念抗战胜利和传承抗战精神的帖子、博文。通过欣赏抗战题材的戏曲表演、观看抗战电影、参观抗战文物图片展览以及组织抗战歌咏比赛、抗战题材诗文朗诵比赛、抗战题材的书画比赛、抗战历史故事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人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进一步了解河南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领会、自觉继承和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齐心协力,建设积极向上、健康美丽的精神家园。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