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12岁参与抗战传递情报 一张桌子端敌人炮楼

13.10.2015  11:13

抗战英雄张志杰

河南商报记者 王春胜/摄

本期主持人

河南商报记者 徐方方

9月3日,126位抗战老兵参加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张志杰是他们中最年轻的一位,今年83岁。他12岁时就跟着父母抗战,小小年纪就成了情报员。

对张志杰来说,这段革命的记忆太深,直到现在,他依旧清晰地记得当年抗战的点点滴滴,他说,这辈子他都不会忘记。

12岁参与抗战传递情报

张志杰是河南偃师人,从小在开封长大,提起他的父亲,想必很多人都会知道。他的父亲叫张之朴,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国共产党豫西军委书记、河南省军委书记,1945年壮烈牺牲。

他的母亲谷效颜也是个传奇人物,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黄埔军校六期)毕业,是河南妇女运动领导人。

张志杰的几个兄弟姐妹,个个也都是抗战英雄。1938年,张志杰的二哥张保三经八路军驻洛办事处转赴延安投身抗日;1939年,张志杰的大哥张可亭被父母送去参加由共产党领导的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纵队,投身于抗日救国的革命洪流中。

我们一家8口人全是共产党员。”张志杰一脸的骄傲。12岁那年,张志杰开始跟随父母抗战。“当时我是个小孩儿,不太引人注意。”利用这一优势,张志杰开始传递情报。

电影中,那些惊险刺激的送信情节,张志杰大都经历过,甚至更为危险、刺激,“把信缝在衣服里,还得乔装打扮掩人耳目。

靠一张桌子端了敌人炮楼

张志杰回忆,1945年春节,抗日部队攻打缑氏伪军据点,敌人自恃弹药充足,在炮楼上负隅顽抗。怎样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攻克炮楼?张志杰说,战士们找到一张八仙桌,在桌子上搭了几条湿透的被子,子弹穿不透,几名战士顶着桌子冲到炮楼下,挖开洞,然后用烟熏。敌人不堪忍受,只好挂旗投降,有的丢下枪支弹药仓皇而逃。

当年我军弹药严重匮乏,多数时候都是从敌人那里抢。”张志杰说,端了炮楼看到敌人扔在井里的弹药,战士们全然不顾寒冷,脱下衣服就下井捞。

提起抗战遇到危险的事,张志杰说,当时,每一个战士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945年10月5日,张志杰的父亲牺牲,就在同一天,他也差点命丧黄泉,“我和几名战友被抓,敌人要活埋我们,坑都挖好了,就在最后关头敌人又改变主意,我这才逃过一死。

胜利后庆功宴是麸皮面条

斗争的艰苦环境远不止没有弹药,缺吃少穿也是常有的事。吃麸皮、挖野菜……在今天,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在当时,对他们来说,都是“美味”。

整日与敌军周旋,玉米地、高粱地、破山洞都是战士们的床,张志杰说,由于不能睡到天亮,他们都会在手上绑上香,等香燃尽烧手时他们就会醒来赶紧转移。

至今,张志杰的手上还留有伤痕,他的腿上也有枪伤、手榴弹伤。当时,医疗条件达不到,有的抗战小分队里甚至没有卫生员,受了伤,只能用盐水洗伤口消毒,“有的伤员伤口腐烂,只能咬着牙用刀将腐烂处切下来。

虽然环境无比恶劣,可是,战士们英勇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张志杰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战士们抱在一起欢呼庆祝,中午,他们还特意用麸皮面做了顿蒜汁面条庆祝。

这位抗战英雄一生节俭

新中国成立后,张志杰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作,后长期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曾任中央组织部党政外事港澳台侨部门总负责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党委书记,中华民族名人联合会执行主席等。

虽说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可是,张志杰还没有丢下节俭的习惯,而且是个特别讲纪律、讲原则的人。他的儿子张维诚“爆料”,父亲对儿女要求非常严格,在他们成家前,每周六晚上都要开个家庭会议,“我们是个既严肃又民主的家庭。

对于孙子辈,张志杰的要求仍然没有减少,张维诚回忆,一次家庭聚餐,自己的儿子剩下根玉米没有吃就跑出去玩,回来后,张志杰两次要求孙子将玉米吃完。

忆苦思甜,张志杰说,无论到任何时候,好的习惯、品质都不能丢。

(河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