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技术产业“破壁”因子 开发区铸就“钢筋铁骨”

03.06.2014  20:50

  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正逐日提升,5月16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就与武汉新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共同签署合作意向书,成立“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携手打造国内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机构,助力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如果说技术与市场之间隔着一面“厚墙”的话,那么企业研发机构就是要“凿墙开门”,激活技术到产业的“破壁”因子,实际上,在开发区这个群体正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作用,开发区涌现出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80%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都离不开这个关键平台。

  现象

  中芯国际牵头成立最牛IC技术研究院

  5月16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与武汉新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共同签署合作意向书,成立“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携手打造国内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机构。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梁胜出席签约仪式。

  据悉,“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将依托国内先进的12英寸生产线,致力于整合国内IC产业链研发资源,打造一个能联动设备厂商、材料供应商、代工厂、设计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公共平台,这既是一个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又是一个为国产专用设备和材料的研发提供大生产条件的验证平台。

  现阶段,研究院将以20/14纳米及更加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为研发重点,以共性技术和产前技术为主,具体包括先进逻辑技术的基础工艺、部分的工艺集成、相关配套IP的研发与验证、SOC技术、NVM存储器技术,以及设备和材料的验证。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在3到5年内完成20/14nm工艺技术的基础研发与部分工艺集成,并积极探索10nm工艺技术的发展路径与专利技术布局。

  “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的成立,丰富了开发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凯因科技研发中心4年磨出5个新产品

  “peg长效干扰素经过3年的研发如今已经开始三期临床,很快就能够投产上市。”不同于中芯国际的研究院,2011年被开发区认定为企业创新中心的凯因科技研发中心,切实感受到了创新要素集聚的魅力,在研的五个项目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发中心就是公司发展的自留地。”  研发中心主任侯建华这样形容研发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事实也确实是如此,一个公司未来的发展需要的不是现在都拥有哪些产品,而是未来还能拥有哪些先进的技术。研发就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没有新品种,公司就没有未来。所以,凯因每年都拿出销售额的20%用于产品的研发。从2011年的2000多万,到现在的4000多万,公司对于研发的投入逐年增加,同时,为了保证人才的供给,更与北化工、北工大等多所著名院校签订了实习协议。

  “开发区对我们的支持非常大,在研的几个项目很多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扶持,提升了品种研发的效率。”侯建华这样说。开发区企业创新中心的认定对于凯因科技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剂,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研发并不只是研发中心的事情,走出实验室,研发创新在企业内随处可见,也正是这种氛围和态度让凯因科技快速的成长了起来。

  经纬纺机用技术中心叩开产业链大门

  走进北京经纬新技术有限公司,你会赫然发现,这家棉纺设备的企业如今发生了不少新变化,看到的不再是粗笨重,而是新奇高,作为这家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的研发部部长,李颖新博士表示,这一切源于技术创新,创新正在让经纬新技术发生变革,而且正带动行业发生变化。

  点子、设想、研发、试错、成型,是一项技术的“前世今生”,但技术要打破与产业之间的“”,尤其是作为传统产业,想创新那不是一般的难。

  不过,经纬的机器视觉与机器智能研究所却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视觉技术和大数据引进了传统产业,开发出了自动验布机,这可是世界上棉纺行业零的突破,下个月,验布机就将进入验证阶段。

  集合市场需求,产学研形成一体,形成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通过整合全社会的科技力量、创新企业的科技成果,实现资本和技术的有效对接,解决技术到达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近两三年,我们已经获得授权专利3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就有十几项。” 李颖新自豪地告诉记者。

  分析

  产学研结合积聚最全创新要素

  自2008年开始,针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基于其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市场推广、企业发展方面的全方位需求,开发区先后出台了《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科技扶持政策。至今,开发区已有405家企业的1320个项目获得资助,支持资金超过8亿元,累计拉动企业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资金投入70亿元,有效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创造力。

  如今,开发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5家,各类企业研发中心300多家,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160余家,北京市专利引擎重点企业242家,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强科技研发平台与载体的建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根据《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关于推动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的决定》,开发区共分三批认定了近百家研发机构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创新中心,成为为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开拓创新,积极探索自我发展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发挥创新中心在推进我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成为为企业提供科研基础条件、设计创新课题、承担科技攻关任务、实施科技成果推广、锻炼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在技术通向产业的路径上,产学研是一个轴心,正在积聚创新的优势技术资源。

  技术中心的责任就是成果转化

  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这么多称号到底有什么不同?开发区为什么这么多技术中心呢?

  科技局工作人员表示,技术中心的授予需要体现的就是成果转化的能力,以及其转化后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这也是我们这个产业聚集区最看重的、极力扶持的研发机构,而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主要是集聚人才。

  事实上,开发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已经建成。

  数据表明,开发区2013年企业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5.42%,授权量同比增长19.61%,创新力持续增强。

  “自主知识产权是帮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化被动为主动的利器。”作为开发区2013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的企业,北方微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该企业发明专利申请达到154件,同为开发区企业的微电子产业龙头企业中芯国际专利申请则超过200件。据统计,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2013年发明专利申请高达1268件。

  (信息来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