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要对症下药

25.02.2016  14:43

  近日,山西省一副县长结束了在国家重点扶贫县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回顾这段经历,他表示,因病返贫已成为当地扶贫的最大敌人,可惜不少地方仍然只热衷于能拉动GDP的扶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逾7亿人摘掉贫困帽子,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同时也要看到,在扶贫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个别地区为了尽快见到扶贫效果,优先扶大户、树典型,不惜拿钱堆样板;为了“抢时间”出政绩,不切实际建项目。同时,由于市场行情没摸清,本地特点又没把准,这类扶贫方式往往让扶贫资金打了水漂,让困难群众期盼已久的“雪中送炭”迟迟到不了位。扶贫的效果跟着打了折扣,成了名副其实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实际上,对于扶贫而言,追求GDP、上项目、抓产业固然有其作用,但从实际出发,满足群众所需更是题中应有之义。正如该挂职干部所说,在一些疾病已成为农民致贫、返贫首要因素的地方,当地政府却热衷于电商扶贫、产业扶贫等不切实际的扶贫方式,这显然与当地群众的需求背道而驰。而一些地方追求“既出政绩,还能有效拉动地方GDP”的扶贫方式,更反映出个别干部在扶贫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折射出其政绩观念、执政理念的错位。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进入“倒计时”,扶贫工作也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越往后,扶贫难度越大。目前,我国还有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确保这些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可谓形势逼人。且就这些贫困人口来说,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叠加,致贫原因各不相同。以往“大水漫灌”、“千篇一律”的办法已很难奏效,需要精准滴灌、分类扶持,科学施策、有效应对,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扶贫既体现着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也检验着我们各级干部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扶贫要做到对症下药,一方面,要求各级各方面必须立足政治的、全局的、现实的高度,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避免“花架子”,找准“金点子”,号准“贫脉”,对症下药,创造性开展工作,出台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的措施,把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抓得更精、更准、更紧、更实。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各级党员干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不喊口号,不走形式,掀开“面子”看“里子”,沉下去多听听困难群众的感受,扎实推动精准扶贫各项任务的落实,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吴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