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农产品暴涨暴跌“怪圈”

09.05.2017  13:01

        “五一”劳动节期间,郑州、开封、新乡等地蒜薹因为价格直线下跌,蒜薹滞销,农民又雇不起工人拔蒜薹,即将影响大蒜生长。蒜农辛苦劳动,得不到相应的市场回馈,欲哭无泪。媒体报道后,不少热心读者赶往蒜薹主产区,帮助蒜农拔蒜薹,经过连日奋战,大部分蒜薹已经顺利拔完,为大蒜丰收扫除了一个障碍。

      蒜薹为何如此便宜?归结起来大致有三个原因:供过于求,种植面积大增,仅杞县种植面积就比上年增加20%;集中上市,天气使早熟蒜薹推迟上市,晚熟蒜薹提前成熟;冷库收储谨慎,因市场预期不佳,商人利用冷库储藏蒜薹的意愿降低。仔细分析,核心原因是供大于求。

      多年来,像蒜薹和大蒜这样的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已经司空见惯。今年春节后,鸡蛋价格跌破每斤两块钱,想起前些年蛋价忽高如火箭,被称为“火箭蛋”;蒜价每斤10元叫“蒜你狠”,蒜薹暴跌每斤两毛,群众又惊呼“蒜你贱”“蒜完了”;“糖高宗”、“豆你玩”……无论是菜贱伤农,还是农产品价格猛涨,都会引起舆论热议。

      经济学家很早就看透了这规律,上一个生产周期农产品价格决定这一生产周期的产量,产量增加,价格下跌,又导致下一轮生产减少,价格攀升,形成市场循环波动,据说用函数曲线表示出来非常像蜘蛛网,这理论就被叫做“蛛网理论”。既然早就意识到“蛛网”存在,难道我们就只能在这“蛛网”中挣扎?

      在指导农民如何种地方面,一些基层政府始终把握不好尺度。早些年,为了鼓励农民致富,乡镇政府经常强力推动群众种桑养蚕、栽梨种桃,一旦群众赔了钱,政府就成了“怨府”;一些基层政府就“吃一堑长一智”,不再逼迫群众如何种地,改用典型示范,让群众自己决定种什么,即便是群众来咨询,高明的官员也是含糊其辞,说些原则话,不敢支实招,生怕将来担责任。也有敢试敢干的基层干部,在地方上培育出特色农产品,形成了优势品牌,带富一方百姓。

      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任由农民自己摸索,政府在服务和引导上缺乏长远规划和具体措施,对避免和抵御产业风险认识不足,少有应急预案和配套设施。面对种植面积增加可能带来的风险,就应该通过建立全国性或者区域性的行业协会,及时统计种植意愿,提前做好引导,适度控制种植规模,避免供求关系大起大落;在主产区应该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群众兴建冷库,平抑季节性涨跌幅度;鼓励创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消化过多农业产能;积极引导产销对接,疏通流通渠道,发展订单农业,减少生产盲目性;有目的地组织科研攻关,改良本地农产品品质,打造优质果蔬基地;推动机械化,减少人力劳动,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命题虽然宏大,但只要突出问题导向,把群众的“痛点”作为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逐一解决问题,即使我们无法改变基本的经济规律,相信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的怪圈一定可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