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一扫 食品“出身”全知晓

27.10.2014  09:17

  打开手机应用,扫一扫某品牌酱油包装的条形码,界面上立刻显示商品详情、检测结果、食品认证等信息……几天前,在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代表现场演示企业的最新成果。

  10月24日,该公司副总经理陶光灿向记者透露,预计下个月,这款自主研发的手机应用程序“食安测”将正式上线。有了它,市民在超市购物前,就能查看食品的“出身”。

  今年是贵州的“大数据元年”,我省以规划纲要的形式,公布了大数据产业应用示范项目实施计划,意在推动建设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包括食品安全在内的“七朵云”,探索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在这样的政策“红利”下,4月份,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高新区成立,由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牵头,联合贵州技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科力技术开发公司组建而成,成为贵州打造“食品安全云”的产业化载体,也担当起市民餐桌的“安全卫士”。

  既然是大数据企业,就涉及一个问题:数据从哪里来?

  对于食品安全领域,最具说服力的是质量检测报告。陶光灿介绍说,食品检测主要有三个渠道和结果:食品生产企业自己检测的称为自检报告,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的称为送检报告,政府抽样检测的称为抽检报告。

  仅半年时间,该公司的数据就已充盈不少——8700多种商品多达23000多个批次的质量检测报告入库,而且这个数据还将迅速变“大”。

  那么,这些数据权威吗?陶光灿说,公司本身就有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广州分析测试中心等专业机构的“基因”,并得到山西、山东、江西、四川、新疆等地分析测试中心的平台支持,还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共建了“北化高科食品安全大数据研究院”。同时,公司还有一个全国性的“专家库”,拥有56个细分食品类别的38位专家,正在打造一个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高大上”的学术社区。

  “我们还有4000多份食品检测报告,正在后台等待专业审核。”陶光灿说,虽然企业正处在高速成长期,但食品安全事关人身健康,他们必须一丝不苟。

  10月初,该公司在贵阳和安顺的两家超市,测试还未正式上线的应用程序“食安测”。不到一个月,通过现场推广和公司官网二维码扫描,“食安测”已经被下载近千次。据技术人员统计,这个程序的用户活跃度也“很可观”,目前共有25000多次“扫一扫”行为。

  陶光灿认为,这些数据说明,公司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进军食品安全领域,是符合市场需求的。“食安测”正式上线后,互动性会更强,还会有个性化的营养方案“私人定制”服务:你买的食品有哪些成分,你需要补充哪些营养……平台上都有专家建议。

  初生之年,食品安全与营养(贵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移动终端类产品“食安测”获得良好的市场预期,而公司为专业机构开发的系统类产品“测试信息管理系统”也已开始盈利,获得百万余元的收入……

  记者刘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