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265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有女足队员的占64%

21.02.2022  14:00

  核心提示   

热爱和坚守让希望发芽。昨日,大河报·豫视频报道的《曾被当做“大忽悠”!从0到N,郑州校园女足教练的心酸与坚守!》引发关注。

自2015年教育部大力推广校园足球以来,郑州校园女足快速发展、硕果累累。但与此同时,记者也了解到,目前,郑州(含县市区)共有26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其中,每所学校都有男足,而有女足的学校约占64%。

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郑州校园女足的成绩在全省已是名列前茅且位居全国前列,但仍有发展空间。

【现状】郑州校园女足:全省名列前茅,全国位居前列

近年来,郑州市教育局、郑州市校足办十分重视校园女足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郑州校园女足成绩卓越,涌现出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郑州市经开实验小学、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郑州市第三十一高级中学、郑州市第101中学、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等一大批优秀的足球特色校。

许多热爱足球的女孩儿也实现了梦想,收获了更好的前程。比如,据郑州市校足办官方微信显示,2019年,郑州校园足球的铿锵玫瑰们令众人眼前一亮。四名来自郑州市第三十一高级中学的姑娘通过足球,走进了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以及大连理工大学,马子苑就是其中一个。

马子苑,21岁,现就读于同济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因抵抗力较差,小学时开始踢足球,因为足球特长,她还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足球不仅让我实现了梦想,还让我变的更加健康、更有韧性,我热爱足球,感谢它的陪伴!”

据郑州市校足办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王长华介绍,目前,郑州(含县市区)共有26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其中,有女足的学校共170所,占比约64%。170所学校中,市内学校共51所,小学25所、初中20所、高中6所;县市区共119所,小学70所、初中48所、高中1所。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郑州校园女足在全省都是名列前茅,即便在全国也位居前列。”对于郑州校园女足,河南省校足办常务副主任郭蔚蔚给予高度评价。

【瓶颈】升学上升通道受限,学生、家长顾虑重

虽然表现优秀,但相较郑州校园男足,女足数量仍有差距:26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有女足的学校占比约64%,但男足占比100%。

不少业内人士分析,除此前教练们提到的基础薄弱、传统偏见等因素,包括郑州校园足球在内,全国校园足球都有一个最大瓶颈——升学上升通道受限。

“全国可以招收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高校中,招女足的高校数量远不及男足。”一位足球教练说,而且,许多非常优质的高校也仅对男足开放,女足就没有机会。

“目前,全国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高校已经达到188所,其中招收女足的占比不超过三分之一。”河南省校足办常务副主任郭蔚蔚说。

这一原因,使得许多女孩儿及家人产生顾虑。“虽然踢足球可以锻炼身体、培养品格,但升学压力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果没有更好的‘出路’,学生和家长就容易打‘退堂鼓’。”一位女足教练说。

【建议】拓宽“升学上升通道”,给女足更多机会

“希望给予校园女足和男足同等的求学上升机会,这需要全国高校甚至更高层面的顶层设计。”一女足教练建议。

对于这一问题,教育部已有规划。2020年7月,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校园足球的初心是人人参与、男女平等,要鼓励所有招收高水平足球队的高校,既组建男队也要组建女队,200所高校高水平足球队,200支男队,200支女队。

根据规划,到2025年,招收高水平足球队员的高校将达到200所,实现男女平等后,招生人数将最少提升一倍,为更多踢足球的孩子打通升学上升通道。

不过,也有教练提出另外的观点——升学上升通道受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相比于校园男足,女足基数少,自然在更高出口处就没有更多的机会,这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也是一个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郑州校园女足在基层普及度和质量上都是不错的,但高校层面针对的是全国情况,而非一个区域。”一教练说。

【观点】多重维度思考:校园足球的功能在于育人,而非竞技

“校园女足的发展要从多重维度去看。”河南省校足办常务副主任郭蔚蔚说。

第一, 升学上升通道受限确实客观存在,需要更高层面的关注;

第二,校园女足的数量基础不及男足,这是一个长期以来的问题,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

第三,从天性来看,喜欢足球的男孩儿确实比女孩儿要多,这也是客观事实, 运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不必为了发展校园女足,而“强迫”女孩儿学足球;

第四,回归校园足球本质,是为了让孩子们感受足球魅力,促进健康快乐成长、培养体育精神,而并非为了培养足球职业“后备军”。“的确有一些孩子踢得非常好,但多是‘草根精英’,能成为‘职业精英’的凤毛麟角’。”郭蔚蔚说,校园足球的功能在于育人,而非竞技,和许多爱好一样,对于真正热爱的孩子而言,足球可能成为不了职业,但会是一生的“玩伴儿”,带给他们巨大的幸福感,对于这一本质,家长、学校也应该更加理性、平和地看待。

“既要洞察原因的复杂性,也要看透本质的简单性,或许,做到以上两点,我们对于校园女足的发展会有不一样的思考。”郭蔚蔚说。

(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牛洁)

【责任编辑:牛尚 】 【内容审核:黄瑞月 】 【总编辑:黄念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