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网》深植热土的中原赤子

18.12.2014  14:08

      作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他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里探索前行。

      作为河南大学副校长、全国师德标兵,他在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他在多党合作的伟大实践中同心同行。

      他就是“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获得者宋纯鹏。

艰难困苦玉汝成

      今年52岁的宋纯鹏教授已经在生命科学的领域艰难跋涉20多年。如今位于河南大学新校区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先进、设施齐全、条件一流,但万事开头难,回首创业之初的艰辛,他总是感慨颇多。1990年,宋纯鹏教授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来到河南大学当时刚组建的生物学系,从此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学科刚刚重建,一无所有、百废待兴,没有一间实验室,没有一件像样的仪器。宋纯鹏教授戏称实验室最初的全部家当为“一个课题,两个老师,三间房子”。面对现实,他从战略上选择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道路:不能只依赖投入,而要依靠非常巧妙的先进的生物技术推动研究。他要用技术优势,去克服设备和资金的劣势,因为技术只要靠自己刻苦和艰辛的努力可以达到,从而绕开困扰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短缺和资金匮乏的瓶颈。他和他的团队克服不利因素,从探索学科交叉入手,以先进的学术思想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获批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而得到的3万元的课题经费就成了实验室的启动资金。这一宝贵的支持,使他的事业在一个地方性的大学有了起步的可能。

      如何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生命科学前沿领域脱颖而出、赢得一席之地?是宋纯鹏教授经常思考的问题。国以农为本,农无水不兴。水资源短缺是限制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常年份,我国每年大概有3亿多亩的土地受到干旱和半干旱的影响,如果遇到下雨少的年份,大概有7亿多亩土地受到影响,干旱所造成的损失几乎是其它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总和。于是,宋纯鹏教授根据生命科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国内外生物学发展的现状,并结合国家和河南省农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其独特的、先进的学术思想,果断地选择了“植物逆境生物学”这一重大研究主题,着重研究植物对逆境适应的生理及分子机理、逆境下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及调控技术等重要课题,利用和开发植物体自身的潜力,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同等供水条件下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出,为河南省及北方低产区综合整治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廿载耕耘,春华秋实,惟坚韧者能遂其志。自1991年以来,宋纯鹏教授带领课题组围绕“植物应答干旱胁迫的气孔调节机制”这一主题,从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大需求和植物抗旱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出发,发展多学科先进的实验技术,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为目标,研究作物干旱反应机理的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创造性地探讨植物干旱反应调节的基因表达分子机制,为基因工程技术提高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开辟了新途径,为提高植物水分的利用效率和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该项目也荣获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此外,他领导的课题组针对干旱等逆境条件严重影响农业发展的现状,以与作物光合产量密切相关的气孔运动研究为出发点,利用现代新技术方法研究探讨与旱地农业生产实际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所提出干旱条件下保卫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理等系列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世界主流生物学杂志上,文章单篇SCI他引超过200篇次,宋纯鹏教授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提升了实验室在本领域的影响力。

回报桑梓满腔情

      以宋纯鹏教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应该有更好的工作平台和工作条件,他可以选择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那里信息发达、学术交流方便、工作条件优越,孩子也可以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他却毅然回到了河南大学,只因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只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的事业在这里,我对河南大学有很深的感情,这里的生命科学学科正在逐步发展,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是我和同事一手创建起来的,那里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正是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使他坚持在中西部地区艰难的探索。

      2003年2月28日,宋纯鹏教授带着家人从国外回来。不久,他就担任了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并当选河南省特聘教授。学科建设在于团队打造,因此他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重视学术队伍建设,积极倡导选派有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实验室先后有多位教师前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开展合作研究。经过多年的积累,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不但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了科研动力,而且为实验室的管理提供了先进的理念。由实验室骨干人员组成的“生物节水分子遗传学基础和技术”科技团队于200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

      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在植物生理教研室的基础上,实验室于2003年获批河南省第一个植物学博士点,之后成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5年,实验室先后被确定为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4月,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开放实验室”联合建设的“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这是河南省高校建设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河南省在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宋纯鹏教授不断用行动践行诺言,用成果体现能力,在带领课题组不断取得重大科研突破的同时,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2011年9月,宋纯鹏教授被科技部聘为“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成为河南省高校第一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年12月,宋纯鹏教授被授予2012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9月,宋纯鹏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面对荣誉,宋纯鹏教授显得很淡然,“取得的每项成绩,获得的每一个荣誉,都是一个新的起点,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承担更大的责任”。

参政议政显作为

      宋纯鹏教授作为河南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和民进河南省委副主委,承担依法施政和参政议政的双重责任,无论是科研、教育、管理,还是党派和参政议政工作,他都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他常说,“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责任,你负责哪方面的工作,就得把哪方面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否则的话,你就愧对你的位置”。

      2005年,宋纯鹏被组织任命为河南大学副校长,分管科学研究、条件平台建设、国际合作。这就意味着,他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而要做好一个管理者的角色。为使百年河大重现辉煌,他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新动作,为逐步完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积极谋划学校科研实力增长和学术进步,作了许多理论上的探讨,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如培养大学创新型人才的软环境建设,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硬条件好改善,但是软环境的改变、学术氛围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付出一生的努力。

      近10年来河南大学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和国际化进程发展迅速,成绩的取得无不凝结着宋纯鹏教授的辛勤劳动,科研创新平台体系的系统建立,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际化进程快速推进,为百年名校河南大学的振兴步伐留下了铿锵足音:学校建立了国家—省(部)—学校三级研究机构为主体创新科研平台体系;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08年、2013年,宋纯鹏教授连续当选为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为了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责,他每年参加全国“两会”前,都会深入学校和地方,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结合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河南省情以及河南大学实际情况,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等问题,认真准备提案和建议。他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提交了《关于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增加干旱农业科学研究投入的建议》。他认为,过去我们对植物逆境的研究是分散的,应该建立一个国家的植物逆境的研究中心,建一个这样的平台支持此项研究。他结合自己的高校工作特点,就教育不公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希望国家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实施类似“211工程”的扶持政策,在中西部地区打造高等教育知名品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中原经济区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上发展下去。近年来,他相继提交了数10多件全国政协提案,受到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展望未来,宋纯鹏教授还有更大的心愿:“作为河南大学的一名老师,我希望历经沧桑有百年历史的河南大学能有更大的发展,使她在政策、资源配置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的大学。这样,她才能肩负起在河南这个区域发展中应该肩负的责任,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造福亿万河南人民。作为中原地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希望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够有更大突破,能为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作出更大贡献,能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取得更多优秀成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使中原地区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