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布局看中国信心——写在全国两会开幕之际

03.03.2015  20:42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又镌刻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印记——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未来,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此时此刻,世界也迎来观察中国走向的“两会时间”——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即将召开。党的主张将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透视中国发展、解析中国信心,人们读出更多的底气、更大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前景。

    这是“中国信心”的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大手笔治国理政,在攻坚克难中引领中国发展迈入新境界

    当下的中国,要单纯的经济增长数字并不难,难的是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是必须打胜、打好的转型仗。

    循着这个角度审视新常态“元年”的发展成绩单,就会从“有降有升”、“有慢有快”中读出更多的内涵。

    2014年中国经济以增长7.4%收官,为近年来低点。

    而伴随这一年的,是全球经济复苏整体弱势,油价持续处于低位,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中艰难转型。

    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创本世纪以来新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跑赢GDP。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消费对经济的拉动正在走强。

    “”“”增长动力转换在提速:钢铁、水泥等传统重化工业遭遇不少困难,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却呈现“井喷”。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以刷新全球IPO规模的阿里巴巴为代表的新经济强势成长,成为倒逼转型、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外投资额2014年首次超过吸引外资额,成为对外净投资国。从商品出口大国变身“高级阶段”的资本输出大国,彰显的是外向型发展能力的跃升。

    经济换挡减速,改革却快马加鞭。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重大改革举措密集推出——

    累计取消下放近800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政府权力“瘦身”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全国创业浪潮喷涌而起;

    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启动;

    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民营银行试点正式破冰,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

    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助力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松绑提速……

    提速的,还有依法治国的脚步:修订预算法、环境保护法、药品管理法等;修改安全生产法、保险法、证券法、政府采购法、气象法……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更加彰显。

    “坚持发展、改革、法治、反腐统筹布局,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在充分考虑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验教训基础上,推出的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举措。正从不同角度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注入动力、夯实基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这是“中国信心”的巨大空间

    ——在奋力转型中赢得更多机遇,在战略布局中实现更大发展

    毋庸讳言,转型期的当下中国,面临着不少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疲软,出口不稳,国内投资降温,一些企业陷入困境。

    发展机遇何在?未来空间何在?

    “‘四个全面’就是为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中央对挑战不仅有清醒的认识,更有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主攻目标。”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看来:“这是化挑战为机遇的战略布局。

    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宏伟目标——不仅包括“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指标,还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的战略要求,更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新图景。

    经济学家更从中读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仅以与之配套的城镇化为例。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要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而从投资来看,中国的投资资源十分丰富,支撑经济上行的空间很大: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总和相当于GDP的比例,以国际标准衡量仍属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强大的“储蓄牌”——储蓄率在50%左右,外汇储备高达近4万亿美元。

    再看外需。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内外联动战略将发挥巨大的引擎作用。

    “战略布局之下,对内将激发更多内生动力,对外将重塑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全球的发展将开拓更大空间。”蔡继明代表说。

    这是“中国信心”的澎湃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破立结合,为现代化中国提供更好制度支撑

    就在一个半月前,一份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文件出现在交通部网站上。在涉及的150多项改革举措中,有关出租车行业运营改革的表述备受关注。多年来饱受诟病的出租车运营体制坚冰,有望逐渐消融。

    形势比人强,改革见真章。出租车体制改革只是当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的一细小章节。放眼全局,直指关键、切中症结、回应呼声,急速行进中的中国改革,正在以“有思路、有力度、有战略”的特质,为中国发展信心添油助力。

    而尤为鼓舞人心的,是此轮改革的力度和强度——

    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这些改革,有的是具有顶层设计性质的专项改革总体方案,带有统领和指导作用,有的是涉及多部门、跨不同领域,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有的是议论多年、改革阻力较大、多年都啃不动的硬骨头。

    改革,是破解中国时代命题的钥匙,也是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根本路径;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今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必然有非常之举。”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以立法法重修来约束政府权限,以狠抓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来推进从严治党,以法治精神更好地引领和规范改革发展,这些都将成为今年公众期待的看点,也必将更好凝聚全社会推动发展的信心。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张韶春代表说。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站在新的起点,推进战略布局,13亿中国人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攻克前进征途上的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1

    (据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