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他们那么成功? 盘点河南历届著名的清华学子
又到一年一度高考时,百年清华,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究竟什么样的学生可以被清华录取?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历届清华优秀的豫籍学子,寻找和发现他们身上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秘籍”。
资料图片
施一公:我的清华,我的梦
人物档案
施一公: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长江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首批国家特聘专家。
一说起清华,施一公就感慨,这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们一家人的梦想,伴随我走到今天,走向未来。
“哥哥、姐姐和我从小就梦想上清华,一部分原因来自父母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仰慕清华实干兴邦的传统及其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施一公回忆说,“1979年高考,哥哥估分偏低,与清华失之交臂。惋惜之余,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姐姐和我的身上,那一年,我从河南省驻马店镇小学毕业。1982年高考,姐姐又发挥失常。这样,圆全家人的清华梦就成为刚初中毕业的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1984年秋季,在河南省实验中学读高三的施一公,获得全国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第一名。很快,便接到了中国数学泰斗陈省身先生领衔的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免试录取通知书。随后,北大和清华的保送邀请接踵而至,由他随意选择任何一个院系。
“这样突如其来的幸福太强烈、太震撼了!难道一家人的梦想就这样成真?父母和我在一起考虑了整整一晚上清华各专业的优势和劣势,我选择了刚刚恢复重建的生物系。”施一公说。
28年前的北京金秋,他走进了美丽而又广博的清华园。此后的4年,成长的苦恼、奋斗的艰辛、梦想成真的喜悦,以及观念思想由少不更事的波澜起伏到走向成熟的淡定,都与清华息息相关。清正洁雅,华美大气,清华精神深深地融入他的骨髓。
“时至今日,如果再让我重新走一遍青春,我仍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清华大学,而不是本科教育多年排名美国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说。
每到本科招生的时候,施一公都会回到哺育他长大的河南省,鼓励那些像他当年那样胸怀梦想的优秀学生报考清华大学。
“在清华,你不仅仅获得科学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你获得清华精神的熏陶,这是一种可以给你力量、给你信仰,坚强支撑你一辈子的美好精神。它很难用语言描述,但你时时刻刻会感受到它的存在、温暖和动力。”施一公如是评价。
编辑:岳文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