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的高度融合

23.06.2015  14:03

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戏曲电影《苏武牧羊》首映式于6月初举行。它以雄浑苍劲、恢弘大气的精彩画面和高强度的视觉、听觉冲击力,把中国形象、中国精神,流传千古的牧羊传奇成功地呈现在银幕上,真实生动、丰富鲜明地诠释苏武出使匈奴,不辱使命,19年历尽千难万苦,置生死于度外,秉持坚贞的顽强意志。其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2000多名观众。

从电影整体来看,导演做了精心设计,删除了不必要的过场戏,浓缩情节、调整戏剧结构。电影《苏武牧羊》为多线叙事,增加了汉武帝、卫律、张胜等人物,不仅起到了烘托、反衬的作用,还铺垫、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脉络,使戏步步推进、层层深入,营造出强劲的戏剧性氛围,引人入胜、动人心魄。

在镜头的运用上,本片采取宽银幕的拍摄手法,以平行交叉灵活多变的中、近景和大特写镜头语言,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镜头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紧随戏曲的韵律而动,加快了电影节奏化的进程,不但富有运动感,且更充分地发挥了电影的表现力。在写意与写实两个方面,致力寻求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的高度融合。闪回镜头的多次出现,改变了镜头语言的单调,充实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加深了观众的认知度。尤其是运用画面叠化手法把风雪中苏武与羊群的艰难处境,李陵与匈奴兵将的惨烈厮杀,以虚显实、实中隐虚,达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对于空镜头的处理,如全景式的汉朝宫阙、人字形的大雁南归、北海的荒芜苍凉以及汉节由多到少的变化,都深蕴着启人联想的意涵。在表演方面,特别注重人物情感的真实性,强调演员的诚、镜头的实、人物的真,运用镜头刻画人物面部的真情实感,无疑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的心理距离和情感沟通。

戏曲的唱,占据着舞台艺术的首要地位,也是这部电影的重中之重。音乐唱腔既吸收了西域的音乐元素,借鉴歌剧的表现手法,又发挥出豫剧声腔丰富多样的艺术特色。庞大的民乐阵容近似交响效果的演奏,气势夺人,把遭受风雪侵袭的苏武面对生死的心灵倾诉,以及苏武、阿云、通国,父子、夫妻诀别时极度悲伤的情感抒发,这些大段唱腔化声为情、以情润声,一波三折、荡气回肠,给观众以情感化的听觉享受。

豫剧领军人物李树建继《程婴救孤》、《清风亭上》戏曲电影成功之后,又在戏曲电影《苏武牧羊》中用立意高远的出色表演把苏武的艺术形象完美地定格在银幕上,引起业界内外的高度关注。李树建的艺术人格源于深厚的戏曲传统基础和持之以恒、广纳博采、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他塑造的苏武以真为本、以情为上,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把技巧融入苏武的形象之中,着力表达各种处境中的命运轨迹和精神历程。加之李树建感情强烈、韵味醇厚的精湛唱腔,表达对汉朝的深挚眷恋和情感寄托,人格化、艺术化浑然一体,赋予苏武生命质感。

在这部电影中,其他人物也有出色的表现。丁建英饰演的李陵英武刚烈;刘晓燕饰演的阿云贤淑温润;高红旗饰演的单于既有爱才纳贤的一面,又有阴险凶狠的一面;刘晓光饰演的汉武帝表演到位,可圈可点。另外,群众角色羊群、兵士、舞女都能做戏认真严谨,共同营造整体性的生命气场,值得点赞。

诚然,一次性的电影艺术难以避免留有遗憾之处。我认为,影片中强节奏、快进度的镜头变化动感十足,能形成视觉的冲击波,但动中取静、以静代动的意境构建不可缺少。对于写意写实的双向把握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然阿云在戈壁沙漠走圆场就略显生硬。艺术要对比,遒劲有力固然重要,而抑制内敛、收放自如更能彰显人物的内力。

就整体而论,这部高水平、高质量的戏曲电影《苏武牧羊》的问世,紧扣时代主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展现,讴歌民族之魂,弘扬中华精神,以真挚深厚的情感力量和精致壮美的艺术魅力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