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导演李利宏:文艺工作者要走什么路?

04.12.2014  13:45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们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2年后,中央再次召开如此重要的文艺工作会议,这彰显了文化、文艺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和特殊角色。同时,习总书记在座谈会上谈到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寄予的希望,对文艺工作者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让我们思考在当今,文艺如何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殚精竭虑?文艺工作者要走什么路,怎么走?

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我的感受。

第一个关键词“人民”,是要解决文艺的发展方向问题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文艺工作者来自人民,本身就是人民,吃百姓饭,穿百姓衣,没有理由不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文艺创作、文艺研究的根本目的。以艺术家自居,忽视、轻视乃至蔑视人民,将文艺工作简单狭隘地理解为个人激情、天赋的挥洒,虚无缥缈,居高临下,躲进小楼成一统;或者将人民视为粗俗无趣的群体,刻意用恶趣味、庸俗化的作品来迎合少数受众。这两种趋势长期存在,并有扩大之势。因此,如何杜绝这些现象,用质朴的、健康的、向善向上的、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描摹时代风貌,反映人民心声,相信我们可以从讲话中找到答案。即:“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第二个关键词“生活”,是要解决文艺的源头问题

中国目前处在一个快速发展与变革的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这个时代大有可为。文艺创作与研究的性质决定了要想成为这个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奉献者,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文艺工作者就必须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融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去,带着文艺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感受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为,我们的双脚要坚实地踏在这片热土之上,我们的作品要带着社会的温度和泥土的芬芳。正如总书记所说的:“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

不仅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同样如此。文艺研究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接触的是活生生的文艺实践,是充满活力的学科,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纠偏性的作用,这需要我们对于生活有更好的敏锐度,以火热的心、冷静的脑、行走的腿,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把握文艺发展的脉搏,发现文艺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河南有着诸多根植于这片土地之上的多彩的文艺形态,它们反映了中原人民的审美、信仰和诉求,也是中原文化精神的体现者和阐释者。河南的文化艺术研究事业首先要为本土的文艺发展服务,研究其历史脉络、文化价值和艺术精髓,探讨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第三个关键词“审美”,是要解决文艺的方法问题

人民群众是美的创造者、欣赏者、呵护者。生活充满了美,文艺工作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用充满中国风采、中国气派的美的手段来表现生活之美、时代之美。有人说,这是一个流行丑的时代,也不能否认,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美甚至是丑恶的东西。我们的文艺作品并不能免俗,一些作品充满了媚俗的、庸俗的、丑陋的元素,甚至是直接为丑恶代言。审美不是掩耳盗铃,掩盖忽视这些丑的东西,而是要用赤子之心,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来驱散这些黑暗,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近年来,我省的一些作品,比如话剧《红旗渠》、豫剧《常香玉》、越调《老子》和吕剧《百姓书记》等,之所以能够比较成功,就是牢牢把握住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红旗渠》讴歌为老百姓引水的自力更生精神,《常香玉》写她为老百姓唱戏的追求,《老子》写他“以百姓心为心”的情怀,《百姓书记》的核心就是“要把老百姓的事当成爹娘的事去办”。这些戏不仅都获得了“文华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大奖,还获得了老百姓的赞誉和市场的欢迎。这些成绩的取得,可以说,没有人民、生活、审美这三个关键词指引创作过程,是根本不可能成功并得到群众欢迎的。

作为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的院长,同时也作为一个导演,如何将文艺研究和文艺创作自觉地与时代、与人民相结合,我和同行一直在努力尝试。我们自豪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很感激时代和人民所给予我们的滋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