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腐“高压态势”是给权力戴上“紧箍咒”

18.08.2015  17:45

上半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处置反映问题线索4399件,立案1534件、同比增长62.2%,结案1328件、同比增长54.4%,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730人、同比增长23.4%。今年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加大纪律审查工作力度,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   (甘肃日报)

腐败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危害着党的战斗力和执政基础。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报道称,今年以来,甘肃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持以“高压态势”和“零容忍”的态度,频频亮剑,从人心向背的高度,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中,传达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坚定决心。此举无疑是给权力戴上了“紧箍咒”。

失去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有道是“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大量事实表明,一些腐败问题频频在某些领域发生,并不是没有制度,往往是这些制度执行的力度不够,在实践中落了空,让失控的权力转了“空子”。诚如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涉及扶贫资金、土地征收流转、惠农补贴、低保资金管理使用等腐败问题一样,无论是“苍蝇”还是“老虎”,只有给其戴上紧箍咒,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才可能消除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弹性空间”和“灰色地带”,确保权力规范运行,解决“不能腐”的问题。

权力是“公器”,“公器”应该公管。正风反腐是让公权“接地气”,让基层群众从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诱惑太多,围绕权力的陷阱太多。如果缺乏足够的警惕和强有力的监督,就有可能被拉下水去,成为可怜而又可悲的牺牲品。这也正是甘肃省委充分运用《贪婪使他走上了不归路》《县委书记插手工程堕深渊》《公路上的一群“蛀虫”》……  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活教材”一样,它是给各级党员干部思想上安装好“杀毒软件”,增强防腐拒变能力。但笔者以为,如果再辅以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或许更能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干部健康发展,让“紧箍咒”更得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要规定,坚决纠正“四风”,畅通人民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严肃查处违犯“八项规定”的行为,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众多“老虎”“苍蝇”被拉下马,为他们的贪腐行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不可否认的是,任然有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以身试纪者。究其原因,腐败减少但并没有绝迹,反腐体制机制建立还不够完善,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鉴于此,就当有“打虎”不松劲,“拍蝇”不手软恒心。以“高压态势”和“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现象不留任何余地。

以史为鉴。腐败乃国之大敌,党之大敌,民之大敌。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直接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惩腐“高压态势”,势必能防止党员干部腐化变质;而对腐败现象零容忍,更是发出了反腐败的最强音;给权力戴上“紧箍咒”,是让党员干部不忘本、知敬畏,不流俗、增定力,不自负、严律己,不颓废、葆激情。相信在多管齐下中,定能提升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自觉接受组织纪律和法律的监督约束,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官。(鱼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