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跟我来 践行宗旨大舞台—睢阳区“跟我来”志愿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04.01.2017  18:32
  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走进应天书院。
  “跟我来”书法家志愿者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
  “跟我来”摄影家分队为敬老院老人拍照。
  “跟我来”医疗志愿者下乡开展义诊活动。 (本版照片由睢阳区委宣传部提供)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应尽之责和必然要求。近年来,商丘市睢阳区把志愿服务作为共产党员接地气、务民生的广阔平台,把传统的志愿服务组织形式与新媒体相融合,创办了“跟我来”志愿服务群,着力创新为民、便民、利民、亲民的活动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跟我来志愿服务群成立的背景和活动形式

    2013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下发后,该区敏锐地感觉到,以“奉献他人,提升自己”为核心的志愿服务理念与党的宗旨高度契合,决定在全区广大党员中深入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为了创新载体,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把微信这种新媒体植入志愿服务,在全国第一家注册认证了“跟我来”志愿服务群,作为志愿者特别是党员干部开展活动的桥梁和纽带。

    “跟我来”的内涵从广义上讲,就是跟党来;从狭义上讲,就是每个具体的志愿者都能喊响跟“”来。每次活动开始前,都通过微信平台发布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服务项目,注册志愿者看到后,跟帖报名,自愿参与,起到了“一呼百应”的效果。同时,群内的每一个志愿者也都可以选择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主动发起“跟我来”。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可以把活动掠影上传到后台,由后台编辑后发布上传,有文字有图像,志愿者可以即时看到自己的身影。

    由于这种“线上发动、线下活动,线上展示、上下互动”组织形式灵活、便捷、参与性强,每个人都成为了志愿服务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很受志愿者的欢迎,群内注册志愿者越来越多。目前,“跟我来”志愿服务群已经拥有志愿者6300多名,下设460多个分队、小队,总消息阅读量20万+,平均每天都有3次以上活动,参与的志愿者超过4万人次,成为全国知名的志愿服务品牌,被媒体誉为“引领志愿服务进入微时代”。

    “跟我来”志愿服务群这种借助现代通信平台、组织志愿服务的创新做法,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评为“文明河南”建设特色经典案例和志愿服务之星优秀团队,入选中央文明办“全国志愿服务四个一百”优秀项目,总队长蒋友亮入选“中国好人榜”和“中国好网民”。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都采访和介绍了他们的做法,人民网、中国共产党员网、中国文明网、中国志愿者网、河南文明网、凤凰网、新浪网等全国100多家主流网站予以转载。2014年1月19日,《人民日报》以《微信立项目,志愿“跟我来”》为题,专门介绍了“跟我来”志愿服务群的做法,认为这一志愿服务组织的创新,开创了志愿服务的“微时代”,完成了从线下走向线上、线上线下良性互动的质的飞跃,点亮了一个崭新的志愿服务品牌。

    “跟我来”志愿服务群的实践特征

    特征之一:党委主导,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跟我来”志愿服务群自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党员干部发挥带头引领作用的办群特色,要求全区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践行宗旨的具体体现,作为反“四风”、转作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践。鉴于这一思考,他们倡导“每周志愿服务一小时”。区四大班子领导率先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周六的志愿服务都有区领导参与,作为普通的志愿者,置身于志愿服务的第一方阵。

    随着党员领导干部的带领和关注度的逐渐提高,“跟我来”志愿服务群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花引来百花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很多热心的市民群众也自发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志愿者的身份由党员干部扩大到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业、学校和居民群众等社会各个阶层,辐射范围也扩散到睢阳区以外。比如诚实人集团率先建立了第一个企业分队;商丘师范学院率先在高校成立了第一个大专院校分队,扛起了“跟我来”这块牌子,并在高校联盟进行推广;郭村镇沈梅村“乡村农技土专家”侯贤续第一个成立了农民村级小队;新城办事处成立了8支社区志愿服务队;冯桥镇成立了第一支乡级分队;包公庙乡在农村集市上建起了“跟我来”志愿服务一条街,有13家商户自愿申请加入志愿服务点,义务为群众看病、修家电、农业技术咨询等。每次开展活动时,当“跟我来”志愿服务群的旗帜一打出来,都有许多群众主动参加志愿服务,并通过扫描二维码加入到志愿团队,群内注册志愿者既有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也有八九岁的孩子们,真正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志愿服务大军。2014年6月30日的《河南日报》发表了记者王平的文章《“跟我来”打造微信“志愿军”》。

    特征之二:互联网+志愿服务。以往的志愿服务存在着许多弊端,比如联络不方便、招募速度慢、发动组织难、效果没展现。而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跟我来在全国率先把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相融合,把志愿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非常时尚的奉献社会的渠道。

    特征之三:建立长效机制。为了避免志愿服务出现“刮一阵风”、“赶露水集”的现象,区委宣传部、文明办在队伍建立之初,就致力长效机制的建立,从制度、机制建设入手,以区委名义专门制订下发了《睢阳区道德模范和星级志愿者评选表彰办法》、《睢阳区道德模范、星级志愿者享受社会礼遇的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学习道德模范和星级志愿者、崇尚道德模范和星级志愿者、关爱道德模范和星级志愿者、争当道德模范和星级志愿者的良好风尚。区委转发了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制订的《关于深入推进共产党员“跟我来”志愿服务的意见》,明确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在干部任用、晋级晋职、人身保险、社会礼遇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每年都隆重召开道德模范和优秀志愿者表彰大会。新城办事处还探索实践了志愿服务积分制,建成了“爱心超市”,每年年底,志愿者可以凭积分卡到爱心超市免费领取相应的奖励物品。

    特征之四:致力志愿服务精细化、专业化,惠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随着微信群内的志愿者越来越多、活动越来越丰富,在做好常规性志愿服务的同时,根据每个志愿者不同的专业特长、居住区域、年龄结构、从事行业等特点,分别成立了社区居民、乡村群众、青年学生、艺术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医护人员、农民工等400多个专业分队和小队,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

    许多农村老人因各种原因,几十年都没有照过相,甚至有的老人直到去世后,也找不到一张合适的相片。为此,“跟我来”摄影家分队的志愿者们,走进农村、走进敬老院,为老人免费拍摄人像,并当场拍摄、当场打印、当场配框、当场送到老人手中。每次活动时,老人们都像过节一样,精心梳洗打扮,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当老人们捧着自己精美的照片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目前,他们已经为400多名农村老人拍摄了人像和全家福。

    为了建设书香社会,“跟我来”发出了“为城市增添一缕书香”倡议,号召志愿者捐款捐书,制作了200多个“文明使者小书架”,安装在社区、楼道、车站和街边的小餐馆、小超市、小理发店等公共场所,配备了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知识、健康教育等类书籍,让市民在等电梯、等吃饭、等理发时,都能利用空闲时间随手翻看,达到了开卷有益的效果。

    书法家分队开展了送中堂下乡和义写春联活动,义务为农村学校辅导书法100多次;企业分队为贫困户送温暖、献爱心20多万元;舞蹈家分队组织各个广场舞小队义务为社区表演,并制订了“文明广场舞自律公约”,自觉做到不扰民、不乱扔垃圾等。

    同时,先后开展了“五一节,为劳动点赞”、“我与清洁工人换角色”、“文明城市我当家”、“我为古城添光彩”、“陪您一起变老”、“寻找最美笑容”和义诊、义演、家电维修、法律咨询等1300多次活动。对于困难人群,开展“点对点”志愿服务。勒马乡宋破楼村的8岁男孩宋留臣,因患有先天大疱性表皮松懈症,全身皮肤一碰即烂,被媒体称为“活在卫生纸里的男孩”。他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卫生志愿者前去诊治,制订了治疗方案,并募捐款物3万多元进行慰问,选派10名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对其常年帮扶,乡村医生志愿者张红丽被评为“河南最美护士”。

    特征之五:志愿服务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让农民参与并享受文明提升所带来的成果。他们在实践中发现,与城市相比,农村是志愿服务的薄弱点。因此在做好城市志愿服务的同时,重点把触角逐步向农村延伸,先后成立了180多支以村党支部、乡村医生、农村中小学校为依托的村级小队,常年为农村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比如,农村有许多空巢老人,由于孩子长年在外打工,家中无人照料。这些老人平时有个头疼脑热,或是不舍得花钱看病,或是行动不便无法上医院,大都是咬牙硬挺着,小病拖大,大病拖死。针对这种情况,他们组织乡镇卫生院的志愿者,分成20多个卫生小队,每周带着医疗设备和常用药,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为空巢老人们免费体检身体、送药上门。目前,已经基本走遍了全区的每个行政村、自然村,义诊1800多人次、免费送药价值10万多元,有20多名重病老人得到了及时诊治,恢复了健康。

    特征之六:用志愿服务促进各项工作。志愿服务不仅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各项中心工作的有力抓手。在文明城市创建和三轮车治理工作中,志愿者积极走上街头,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立了30多个“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点”,开展交通疏导、劝导、引导活动;在夏收秋收期间,志愿者广泛开展秸秆禁烧的宣传和劝阻活动,确保了全区农村没有出现一起此类现象。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在城市社区和农村成立了20多支“五老”志愿服务团,开展法律宣传和治安巡逻,促进了社会治安稳定。

    特征之七:志愿服务不断发生母体裂变,生成无数个小志愿服务队伍,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角落。“跟我来”成立之初,规模并不大。但是,随着志愿服务活动持续不断的开展,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扩散,由原来一支队伍,迅速向社会各阶层以几何方式扩展,城市社区、农村居民、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的双手,以其抚慰心灵的温度,成为商丘最为动人的正能量,已经汇入到每一角落。

    特征之八:志愿服务注重在中小学生中推广。志愿服务的核心和后劲,在于青少年。“跟我来”把未成年人、青年学生作为推广的主要队伍。目前,全区300多所中小学校都成立了志愿队伍。主要有两种活动形式:一是大手牵小手,以教师志愿者为带动,小小志愿者积极参与;二是小手拉大手,由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活动,带动家长对志愿服务的深刻理解和支持。

    开展“跟我来”志愿服务的几点思考

    回顾总结“跟我来”志愿服务群几年来走过的历程、付出的努力,有这几点思考。

    思考一:党员领导干部是志愿服务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央“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内使社会风气得到大力好转。共产党员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敢于突破固有的“心理障碍”,不择小善,引力而为,走在引领第一线。跟我来志愿服务群刚成立时,不但有的群众不理解,认为是“作秀”;而且有的党员也不理解,认为这是“出风头”。对此,他们不为所动,而是一步步走下去、一件件干下去,并提出:“走咱们自己的路,让别人说着说着就跟我来了!”副处级干部、冯桥镇党委书记杨光磊在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时,也听到了类似的风言风语。他并不气馁,连夜写下了自己对党员志愿服务的思考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打消了许多人的顾虑。当每个人都迈出了第一步后才发现,绝大部分人还是都有一颗向善的心,有更多人渐渐地开始认同并愿意参加志愿服务,认识到哪怕是只参加了一次,也是对社会做奉献。

    思考二:必须用制度作保障,营造风清气朗、好人好报的社会生态。面对社会上类似“扶不扶”、“不敢扶”的疑问,该区从制度建设入手,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见义勇为的政策措施,每年财政预算20万元作为“见义勇为基金”,弘扬社会正气,消减歪风邪气,为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的行为撑腰打气。

    思考三:必须创新志愿服务模式。他们在长期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现,以往的志愿服务,无论是志愿者的招募,还是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志愿活动的实施、志愿者的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志愿者自身的自由度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等弊端。因此,如何创新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积极性,是促进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志愿服务的形式有很多,互联网+只是其中的一种。

    思考四:志愿服务,天阔地广;践行宗旨,没有止境。随着关注度的逐渐提高,参加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很多热心的市民群众也自发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跟我来”志愿服务理念已经深入到了睢阳区的各行各业。志愿者们纷纷表示,一定要把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下去,把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出去,感染带动更多的人,共建美好和谐新风尚。现在,全区范围内已经实现了志愿服务常态化,并逐渐由倡导成为一种时尚、由时尚成为一种习惯、由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思考五:志愿服务必须共享。志愿服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生活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要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组织共享、成果共享的完整体制,把一切弘扬正能量、引领新风尚的认识、做法、活动纳入其中,成为践行价值观的有机整体,实现以点带面、全面促进的格局。

    思考六:志愿服务是促进社会文明道德提升的有效载体。社会文明道德的提升,需要各个层面的共识和努力。志愿服务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能成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即便是只做一件好事,也是志愿者对社会的奉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展志愿服务,是每个人“奉献他人、提升自我”的形式,更是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载体。

    思考七:志愿服务要紧抓中小学生,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为善”的习惯,种下善良的种子,为打造文明强国打下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风气的转变主要寄托在他们身上。只有他们心中有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观念,才能真正形成风清气正的大气候。引领他们从小开展志愿服务,就会在他们一生中种下与人为善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