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运行的五大特征

21.05.2015  20:45

      最近各方面朋友咨询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到底如何判定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投资发展还有哪些机遇?我的回答是两个意思:一是从经济运行客观状况来看,大趋势当然是向好发展,但投资陷阱越来越多;二是从投资发展主体来看:财团忙布局、富豪忙投资、穷人忙创业,国有企业忙着捆绑重组,民营企业忙着避险求生,各级政府则是一边“把脉”一边“随机应变”。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征到底如何,我简要“点睛”几点,仅供好友们参考。

      1、对外形势一派大好,内部问题亟待消化

      “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大大增强了中国对外的国际影响力和执政集团的信心及锐气,也似乎抬升了中国民众的国际地位;但是,中国发展命运的决定因素还在国内,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积存的诸多深层经济社会问题和矛盾仍在不断发酵,如果很多矛盾集中恶化,改革的困难和风险会持续加大。因此,在“巩固”外部成果并稳健推进的同时,急需要集中精力和资源消化内部矛盾,解决国内问题。只有经济内循环问题健康通畅了,外部循环才可以“相得益彰”。

      2、货币日益宽松,实体经济资金需求疲软

      有专家称:央行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余额12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5个和3.1个百分点,因此,货币供应仍偏紧。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去年4月央行向国开行投放1万亿元棚改再贷款致使可比基数升高。目前不是货币偏紧,而是相当宽松。上周央行降息0.25%,估计近期还会降息0.25%,货币持续宽松的趋势不会改变。我要特别说明的是,货币宽松,并不等于可以流入实体经济;资金愿不愿意流入实体经济,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数据显示,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5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少1881亿元和4488亿元;4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虽然达7079亿,但其中票据融资增加1361亿元;数据还显示企业户头中长期贷款仅有2776亿,大幅回落到去年下半年较为低迷的状态,表明企业投资动力依然不足。这充分说明:在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欲望不强的情况下,银行大幅通过票据充信贷额度。

      3、银行业的日子将越来越不好过

      前不久发生了两件事情:一是证监会“严控”证券公司“两融”,使股市资金“去杠杆化”效应明显;二是李克强总理强行要求银行业降低服务收费门槛。这两件事都会直接损伤到银行业“坐收渔利”。其实还有比这更严峻的情况:WTO保护期即将到期,银行业利率市场化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而目前中国经济的大背景是:银行实际运行成本居高不下,负债端成本下行有限,而资产端收益要求压力很大,在实体经济有效资本诉求萎靡、银行综合服务收入空间压缩、创新服务业务不足的情况下,未来银行业的日子确实越来越难过,整个商业银行似乎正在成为一盘越来越复杂的残局。

      4、股市资金池膨胀,推动实体经济效应尚不明显。

      今年3月份以来,A股火热的场景吸引着全球的眼球和形形色色的资本入场。决策层的意图十分明显:在实体经济对“银行业”靠不住的前提下,把“好的”公司尽可能赶到资本市场去直接融资。但实际情况却是:股市资金池越来越大、资本金规模迅速膨胀,但是对整个实体经济的推动效应并不明显。一是“合规”的上市公司本身就有限;二是上市公司融资后对实体经济的推动效应有限。很多公司忙上市不是就是为了圈钱而不是推动实体发展。

      5、政府对地产市场“微刺激”,但“向好”效应有限。

      近期,我告诉不少朋友,如果此轮房价上涨一阵子后,手中若有多余房产,可以考虑卖掉。因为整个房地产领域粗放的“供大于求”的问题超乎想象,不是刚性需求短期内所能消化的。近期,国家出台了一些“微刺激”房市的政策,不少城市房价迅速抬头,成交活跃。但我的基本判断:一是地产市场持久低迷对整个实体经济发展很不利,在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下,出台刺激房市政策有利于缓解矛盾,但是无助与化解深层矛盾;二是微刺激政策无法与市场规律抗衡,机遇政策刺激的房价上涨不会要持久;三是房地产市场的格局分化才刚刚开始,除过基于大旅游大消费基础上的部分类别的旅游地产外,其他地产类项目将回落到更加“常态化”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