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效房教授荣获全国“最美医生”称号

21.03.2016  11:47
  3月14日晚,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支持、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陈竺,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李斌等领导和嘉宾出席颁奖典礼。著名眼科专家、郑州大学第一附院张效房教授荣获2015全国“最美医生”称号,受邀参加颁奖典礼并登台领奖。      “寻找最美医生”大型公益活动自2015年12月启动以来,通过媒体寻找、社会推荐、个人自荐三个渠道广泛征集和海选候选人。中央电视台组织多路记者、编导,奔赴全国各地,寻访医生群体中的典型人物,最终推选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道德引领、彰显时代精神的10名“最美医生”、10名“特别关注医生”,以及1个“最美医生”团队。张效房教授是河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在颁奖现场,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充分肯定了张效房教授的工作。他说,中国为全球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家发现了沙眼的病因,这一发现让全球数百万人避免了失明,这都离不开张效房教授的贡献。      张效房,1920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男,回族,中共党员。1945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曾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1980年创建河南眼外伤研究所,任名誉所长;1988年创建河南省眼科医院,任名誉院长;1978年创建中华医学会全国眼外伤学组,任组长与名誉组长;1979—1992年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与常务委员;1979年创办《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并任主编;1983年至今任世界眼科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中国分会会长;1991年至今任国际眼外伤学会理事会理事,国际眼科手术远征队队员;1996年至今任美国眼外伤杂志编委;1997年至2012年任“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中方顾问委员会首席顾问、专家组组长;1997年至今,任全国白内障手术复明技术指导组副组长。      作为我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张效房在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方面有38项发明和改进,被认为是我国对国际眼科学事业的两大贡献之一。1978年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多项成果获河南省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委科技成果奖。曾应邀在美国、日本十余所大学做专题学术报告。在我国100多个城市进行手术表演和学术报告200余次,多次举办全国、全军眼外伤与眼内异物摘出学习班、白内障手术学习班。经国家科委批准,在河南郑州召开了三次国际眼外伤学术会议,均担任大会主席。至今已培养眼科硕士、博士70余人;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4项,国家专利1项,出版专著22部,其中主编7部;在国内外发表和宣读科技论文268篇,其中208篇为第一作者。      “活着就应该有所贡献”,张效房说。即使是身患高血压、冠心病,还因为肾癌和脑梗塞做过手术,96岁高龄的张效房却时刻在和时间赛跑,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在医教研一线,常常工作到凌晨,是河南仍在医院例行坐诊医生中年龄最大的医师。他爱护体贴病人,精心治疗和手术,想病人之所想,深受病人欢迎,曾为全国各地转来的4000余位眼内异物病人亲自进行手术,效果良好;他改进简化了白内障手术,向全国推广,中国残联定为国家医疗队和治疗点的规范术式;他率领国家医疗队深入山区、灾区十余年,为我国白内障复明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张效房工作勤勉,视收红包为医生耻辱。他在临床工作70年从未收过病人红包,从未拿过任何回扣。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次外出会诊、讲座、手术演示时,他都会事先声明,不要任何馈赠、不收任何报酬。不仅如此,他还果断地站出来反对不正之风,公开批判眼科医疗方面的虚假广告和骗人宣传。此外,除了把科研奖金捐出来,他还拿出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建立了“张效房医学学术基金”,资助全省眼科学术研究之用。这一义举,让诸多同行深受感染,纷纷捐款。      因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成绩突出,张效房教授于1978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1996年被美国眼外伤中心授予“突出成就奖”,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科技功臣”荣誉称号,是2005年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的全国唯一获得者,2015年被河南省卫计委、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河南省医德楷模”荣誉称号。       (郑州大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