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仓:运用区位优势 把战略构想变成现实

13.08.2014  10:56

  本报从7月23日起刊发的“建设大交通,构筑大枢纽,促进大发展”系列报道,在业界和学界引起了热议。8月11日,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我省“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及省委省政府“建设大交通、发展大物流、形成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谈了他的看法。

          “在科学研究领域,对于河南是中国的地理中心早有广泛共识。”梳理并评述河南交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时,张占仓说,正是因为郑州地理位置优越,100多年前铁路运输刚进入中国时,郑州就成为铁路枢纽;高速公路在中国进入重要应用状态以后,国家从战略高度持续支持河南迅速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速公路枢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位,高速公路密度、高速公路过境流量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进入新世纪,郑州的区位又决定了其发展临空经济的战略优势,所以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其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航空港区已经成为河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充分说明国家在北上广之后下决心在地处全国地理中心的郑州建设综合性实验区的战略决策具有超前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已经并将继续对中西部地区培育发展新优势、架设与国际市场联通的桥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产生重大影响。

          张占仓说,过去郑州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后来被称为“最具魅力的公路港”,2013年3月以后又迅速成为全球瞩目的国际航空枢纽。实际上,这三种枢纽的叠加,才是郑州以及中原地区的最大发展优势。我省的发展战略思路已经明确,下一步就是如何运用河南的综合性交通优势,把建设大交通、构筑大枢纽、促进大发展的战略构想变成现实。(记者 赵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