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黄灌区何以“高枕无忧”

14.08.2014  12:53
      河南省今年遭遇63年来最严重的夏旱,全省秋粮受旱面积曾高达2700多万亩,多地供水告急。但记者在引黄灌区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庄稼却是“高枕无忧”。

      “这主要得益于我省建立起引黄抗旱长效机制。”8月13日,河南黄河河务局供水局局长刘尊黎接受采访时说。

      目前全省共有引黄设施41处,引黄灌区28处,有效灌溉面积1280万亩,抗旱补源面积893万亩。一旦遇到大面积持续干旱,34处引黄取水口门开启,黄河水就会自流进入灌区。

      黄河是我省最大的过境水源,对保证引黄灌区丰产增收极为关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引黄灌溉水利基础设施,在黄委会及河南河务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已初步建立起“引得出,用得上,留得住”黄河水资源的长效机制。

      实施引渠清淤机制,引得出黄河水。我省境内下游河道宽浅散乱,各引黄口门随时有可能脱河。黄河又多泥沙,每年引黄灌溉后,长达130千米的引渠就会严重淤积。省政府决定,由河务部门协助制定引渠清淤方案,各灌区管理单位进行河道清淤。

      完善灌区基础设施,用得上黄河水。我省逐步完善引黄灌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实施省财政直补政策,不断扩大引黄灌溉面积,2009年以来增加300万亩,使距离较远的商丘、安阳、周口等地也能用上黄河水。

      兴建引黄调蓄工程,留得住黄河水。我省2011年完成《引黄调蓄工程建设规划》,提出用10年时间建设一批引黄调蓄工程,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循环利用的引黄工程体系,目前已建成16处。

      面对入夏以来的严重旱情,河南河务局启动III级抗旱应急响应。7月1日至8月12日,引用河水5.5亿立方米,令引黄灌区1100多万亩秋作物得以“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