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西瓜销售旺季遇冷 一车三天卖不到300元

24.06.2015  11:07
地里的瓜很不错却卖不出去 - 新浪河南
瓜农面对没卖完的西瓜很无奈 - 新浪河南
来源: n.sinaimg.cn
地里的瓜很不错却卖不出去 瓜农面对没卖完的西瓜很无奈 西瓜卖得很慢 批发市场内孤单的瓜车 西瓜经纪人很清闲

  □记者 杜一格/文 李超然/摄影

  核心提示 端午小长假刚过,夏至接踵而来,正是西瓜销售的旺季。

  开封西瓜以其高品质、低价格,多年来深受省内外广大客商及消费者的喜爱。作为多年高产高销的传统瓜区,开封市杏花营镇的西瓜已于两周前打响今年开封西瓜大规模开售第一枪,然而这本应是发令的枪响却哑了火。

  伴随着开封市区内零售瓜农的生意不景气,连续多日,作为豫东地区最大市场的开封杏花营镇榆园村西瓜批发大市场,也从往年的门庭若市“衰变”成了今年的“门可罗雀”——昨天上午,占地百余亩的大市场内,只有一辆小型瓜车在装卸,往年热火朝天的场面不复存在,瓜农、西瓜销售经纪人、拉瓜工人和货主,全在今年此时鲜见踪影……

  两天来,大河报记者对今年开封第一批西瓜的销售情况进行了探访。

   市区零售市场已经饱和

  因开封古称“汴梁”,所以开封一带的西瓜都叫“汴梁西瓜”。汴梁西瓜是开封的传统特产,驰名古今,畅销省内外甚至国外市场,有着皮薄汁多、瓤沙脆甜、清利可口的特点,民间素有“肖县石榴砀山梨,汴梁西瓜红到皮”的谚语。

  就是这种多年来享有盛名的“汴梁西瓜”,今年刚到成熟采摘的当口,便遭遇了从未有过的“开门颓势”——来自朱仙镇、杏花营镇等开封周边传统产区的瓜农,已早早进驻开封市区进行销售,然而连续多日的惨淡经营令他们明显发现,“今年的瓜销量很差,无论零售还是批发,基本都卖不出去”。

  22日,夏至,中午气温33℃,朱仙镇东木鱼村的瓜农赵倩涛和姐夫孙新胜不再像往年一样忙着卸卖车上的西瓜,而是皱着眉头站在瓜车前啃干烧饼。这是兄弟俩在开封市区万胜路上“坚守”的第三天,而拖拉机的车斗中,还有近七成西瓜没有卖掉。

  “现在西瓜5毛钱一斤,俺这一车2000斤,来这儿三天才卖了不到300块钱,销量太差了!”孙新胜狠狠咬了口烧饼,不停叹气,两人衣裳背后都黑黢黢的,那是连续在瓜车旁睡了两夜的痕迹。“今年瓜老贱,俺俩开拖拉机过来,只敢吃不敢住,卖出去是赔本,卖不出去是赔血本。

  据孙新胜介绍,自家共种了6亩瓜,亩产3000到4000斤,6月10号左右成熟后,兄弟两人就开始连夜采摘后上市开卖,当时能卖到每斤1元左右,不到两周,现在已降至每斤5毛钱。

  “一棵瓜苗6毛钱,从育苗到上市出售需要5个月左右,除人力外,加上浇水、塑料布、肥料等各项成本,算下来卖出一个中小型的瓜就要赔钱。”赵倩涛感叹,对比往年此时每斤1元的火热市场,今年明显感受到种西瓜是投入大,回报微甚至零,“出来卖西瓜还不如出去打工”。

  从当日中午12点到下午4点,仅在万胜路两公里的街道上,就有23辆拉瓜的电动三轮和拖拉机摊位在售卖,品种包含“龙卷风”、“青蛙王子”等,价格均在每斤5毛钱左右——但生意都如同瓜农所讲,“市区内零售市场已经饱和,卖瓜的比买瓜的多”。

  而在开封城区的其他地方,大河报记者注意到,背街小巷和社区门口,几乎都能见到瓜农摊位,他们基本全部来自于朱仙镇、杏花营镇、水稻乡和仙人庄,虽然所售西瓜的产地和品种略有不同,但都遭遇了销量少的惨淡情况。

   西瓜批发市场门可罗雀

  前来开封市区内的零售瓜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意惨淡,那么作为豫东地区最大市场的开封杏花营镇榆园村西瓜批发大市场,现在的销售情况又是如何?昨天早上,记者驱车前往进行采访。

  早上7点40分,在杏花营镇榆杏大道与老郑汴路交叉口附近的西瓜批发大市场门前,五六名男子围着一辆拖拉机瓜车正在打牌,看到记者车辆到此,立即围上来询问是否要批发西瓜。

  进入批发大市场内,记者发现百余亩的市场内往年此时“门庭若市”的场景陡然变成了如今的“门可罗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