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开封最接地气文物 或承载历史或历经沧桑

06.08.2015  18:46

阅读提示|今天探索开封深度游系列,记者带您走近的建筑是文化气息浓厚、历史悠久,却隐没于众多楼宇之中,成了最“接地气”的文物,它就是位于宏学街1号院内的祥符文庙大成殿。虽然文庙仅存一殿,但大成殿可是豫东地区现存最大的古文庙主体建筑。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文宣王庙等。孔子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尊孔祭孔活动非常频繁。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就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中国封建时期历代统治者和学者大力弘扬、改造的一种文化,虽历经朝代更迭,儒学依然有着潜移默化的强大影响力。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到了明、清时期,每一州、府、县治所所在都有孔庙或文庙。

祥符文庙与开封府文庙

开封现存两处文庙遗址:一处位于文庙街珠玑巷,清顺治九年(1652年)创建的开封府文庙,另一处就是今天带大家了解的祥符文庙。

从建筑上来说,散落于全国各地的各处文庙基本上都设有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东西庑、明伦堂等,文庙布局大多依中轴线左右对称。祥符文庙也不例外,只可惜如今已经看不出文庙原貌,只能从宣统元年《祥符县志》中记载的文庙图了解当年规制了。和资料记载的开封府文庙相比,当年祥符文庙的规模不如开封府文庙大。岁月流逝,祥符文庙大成殿成为豫东地区现存最大的古文庙主体建筑,而开封府文庙仅剩下棂星门(现已在原址重修,位于珠玑巷南侧)。

在开封,如果把文庙当作一个地名,大多数人一定首先想起的是文庙街开封府文庙,那么今天,记者带大家一同了解年代更为久远却鲜为人知的祥符文庙。

要描述祥符文庙旧址的位置,要借助开封人熟知的一个地点——“小南门”,也就是新门。沿小南门向北约300米,西侧有一条不宽的小路,站在路口便能看到显眼、崭新的牌坊,——虽然这处牌坊与祥符文庙没有丝毫关系。带着好奇走在这条寻常如此的小路上,寻思着这文庙旧址应该就在牌坊附近。来到牌坊下向北望去,远远能看到现代住宅楼后露出的那一缝红墙碧瓦。

走进这座普通的住宅小区,迎面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孔子像,虽为新修,却能看得出相比几十年前祥符文庙尽毁的年代,现如今的人们对文化的传承与重视已今非昔比。这座小区是中式的,各个区域由中式院墙隔开,甚至还有门楼、如意门等古代民居的元素。惊讶于文物怎么会坐落在住宅小区中,记者已经走到了小区尽头,来到了今天要探访的大成殿。

大成殿是每座文庙的正殿,也是文庙的核心,取“孔子之谓集大成”之意。尽管周围的建筑在极力古典化,企图和这座大殿的气场与气氛相融合,然而古朴沧桑带来的厚重程度是建筑的外在设计难以企及的。红墙碧瓦,前廊由四根柱子支撑,装饰有雀替、彩画,廊前还有3级台阶,整座大殿的规模色彩都展现了大成殿的庄重。

大成殿西侧有一段书画碑廊,里面有祥符文庙的历史变迁、旧时的文宫图等,碑廊南端有两通鳌座残碑,如今已字迹漫漶。

大殿前的广场上,以大成殿为背景,几位奶奶坐在一起聊着天,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在宽阔的广场上追逐玩耍,浓郁的生活气息携着背景的古韵呈现的一片和谐之景。从建筑上看,大成殿与生活小区格格不入,而从居民的角度看,这座文物已经是他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了,或承载历史或历经沧桑,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成殿被修葺得很好,周围居民们与大成殿相处得很自然。

楼宇之中的“穿越

被时间遗忘的大成殿

祥符文庙始建于明代洪武五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斗转星移,当年祥符文庙的泮池、棂星门、东西庑等都已不复存在,仅存眼前的大成殿,那么当初的祥符文庙是何模样?

站在碑廊下,回眸于时间长轴的各个节点:洪武三十二年,文庙全部毁于水灾,永乐四年,宣德十年,弘治四年、嘉靖三十七年,万历八年,万历三十七年多次重修,时间定格在崇祯十五年,黄河泛滥,祥符文庙各个建筑被尽数淹没于洪水之中。时间推移,清顺治十一年,祥符文庙又重建,之后祥符文庙屡迁屡葺。

据资料记载,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开封知县张淑载捐修祥符县文庙大成殿五楹,东西廊庑各五楹,戟门、棂星门各三楹,外贤关、圣域坊两座,忠义孝悌祠各三楹,大门仪门各三楹,明伦堂五楹,东西斋房各五楹。道光十一年,知县邹鸣鹤重修。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巡抚李鹤年复修,重建彝伦堂、东西斋房,改建了崇圣祠、大成殿、东西两庑、斋宿所、棂星门及左右门楼,增建了名宦、乡贤二祠等,改建规制一次比一次高。

时间来到了二十世纪中叶,此时文庙保存尚算完整。然而由于当时人们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淡薄,七十年代,祥符文庙被划为了开封当时的量具刃具厂,由于工厂扩建,祥符文庙虽未毁于一旦,却只剩下时间没有带走的大成殿。记者不禁想起了前面探访开封深度游系列中的游梁祠一期,相比祥符文庙,孟子游梁祠就更加不幸了——大殿已踪迹全无,仅存两通石碑也是在工厂之内。我们可以回望历史,但不要跨越那个时代去评价那段历史,众多文物被毁已无可挽回,叹息之后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现存的,让这种轻视文物的现象止步于当下。

(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