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开封”路上无止境 ——来自开封解放思想跨越发展的报告(下)

16.09.2014  10:22

  60年前,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往郑州。看着人才和机会的流失,回想开封从千年古都到一省首府,再到地区性城市的“一路下行”,许多开封人难以接受,耿耿于怀。时任开封市市长姜鑫开导大家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文化还在,开封一定会有一个光辉的前程。

  是的,开封是一个有故事、有文化的城市。但它的文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给开封带来“光辉的前程”?姜市长所说的“文化”,怎样才能像窖藏多年的美酒,一朝开封,浓香四溢呢?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传统文化和新生文化完美结合,要盘活文化存量,更要增加文化增量

  开封曾有着辉煌的过去。八朝古都,北宋兴盛,“城摞城”奇观——历史的眷恋,使这片土地上积淀了灿烂和厚重的文化。开封也曾一度沉寂——它累了,躺在中原腹地休息了,几乎被人忘记。是改革开放的钟声唤醒了它;是思想的解放,使这座千年古城又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人们从开封兴衰更替中思考着一个问题:厚重的文化到底是包袱还是财富?是羁绊还是动力?思考的结果是逐渐认识了这样一个道理:经济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有力支撑,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经济作支撑的文化是贫困的、难以为继的文化;没有文化作灵魂的经济是乏味没有活力、难以持续和提升的经济。

  近年来,开封在抓紧经济建设的同时,狠抓文化建设,努力做好“传承”与“创新”两篇大文章,下力气把开封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从旅游带动到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再到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经济文化强市等,一系列文化产业提升战略的实施,使文化一步步变成开封发展的旗帜和先导。

  “开封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文化。”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传统文化和新生文化完美结合,要盘活文化存量,更要增加文化增量。

  首先是文化传承。

  经过筛选和提炼,开封以宋都文化为主打,用“一本书”和“一幅画”,打造今天的文化开封。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一书对宋代汴京的城市风貌、民风习俗、经济与文化生活都有详细记载,这些都成为开封市围绕北宋文化所开发的历史文化项目的历史依据。

  文化主题公园——开封清明上河园,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还原宋朝市井文化、民俗风情;开封新区的金明池,也是依照张择端的另一幅名画《金明池争标图》,还原了千年以前的事物风貌;眼下紧锣密鼓进行中的开封市棚户区改造的每一个城楼和每一条街巷,都是北宋历史场景的真实再现。

  2013年,“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上,开封凭借独具特色的宋都文化高居第二,荣获“中国十佳特色文化竞争力城市”称号。

  传承之后,更重要的是创新。“戴着文化旅游名城的‘大帽子’,却是铁塔‘一根棍’、龙亭‘三间房’的窘境。”开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秦保强惋惜,“开封文化必须以项目为支撑,靠活动显魅力,以展示显风采,走集约发展的新路子。

  从2012年3月开封市委提出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至今,虽只有两年多的时间,开封的文化产业发展已在全省遥遥领先:

  2012年开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个数居全省第2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连续两年居全省第1位;

  作为开封支柱产业之一的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全省独有的文化旅游、文化演出、书画工艺美术、饮食文化、休闲娱乐、会展收藏文化、传媒出版、文化培训等八大产业全方位发展的多维格局。

  创新,开始让开封文化产业新发展破题。

   我们只是用创意把文化价值卖上了‘天价’

  有准备的人总能抓住机遇。

  当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定位我省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时,一个重大的机遇已经被开封牢牢抓住——2011年2月,我国中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拍板兴建。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依托一整座古城建设的文化园区,开封市委充分解放思想,明确提出: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方面,只要不是中央和省里明令禁止的,都可根据需要,先行先试,大胆探索。

  开放的思维,凝练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让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有了完整的路线图:

  产业谋划上,依托开封古城,全城一景,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条;

  文化市场上,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实行宋文化研究与市场开发的无缝对接;

  融资渠道上,通过政府注资、吸引金融资本参与等方式,实现文化产业上下游企业供应链融资,促进产业链融合;

  项目运作方式上,力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项目创意上,重现历史,“活化”文化,构建“文商旅”高成长服务业运作模式。

  ……

  极短时间内,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就实现了从“纸上蓝图”到“现实样板”的演变:

  继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之后,我省第四家年收入突破1亿元的旅游企业开封清明上河园,两年之内相继成为全国“清明”文化“端午”文化传承基地;

  到今年10月,我省第一个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开封小宋城开业一年,预计将以收入1.5亿元的业绩,加入我省旅游企业“亿元俱乐部”。彼时,全省5家,开封独占两家,而且都是将无形的文化资源有形化的成功典范。

  “我们只是用创意把文化价值卖上了‘天价’。”小宋城营销总监杨青说。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但让“宋都文化”成为开封的符号和名片,更使开封拥有了良好的经济结构和强劲的发展后劲:在由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河南省18个省辖市经济实力指标排名中,开封市“经济结构竞争力”排名位居全省第二,仅次于郑州。

  我们不妨再梳理一下20年前三个制约开封发展的“障碍”,它们已经在开封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中“灰飞烟灭”了:

  “黄河威胁”随着黄河岁岁安澜而被开封人导演成了世界独一无二的地上悬河黄河景观生态旅游区;“历史包袱”变成了全国唯一的以一座古城为依托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区域劣势”已在郑汴一体化、建设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进程中不复存在。

   发展的自信来自开封大开放的发展意识和抢抓机遇的进取意识,它必将推动开封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这些年开封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迎难而上,牢牢抓住了一个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2006年1月,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郑汴一体化进程——省会迁至郑州后,我省首次从管理体制、制度创新上关注开封;

  其后,中原经济区战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建设新兴副中心城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机遇,接踵而至。

  面对这些重大机遇,开封则以“5年打赢‘五大攻坚战’”作应答:工业强市、开封新区5年成规模、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提升——这意味着开封要用5年的时间,超越别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走过的路。跨越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在开封,从城市到农村,从干部到群众,处处洋溢着两个字——“自信”。

  “发展的自信来自开封大开放的发展意识和抢抓机遇的进取意识,它必将推动开封大发展,实现大跨越。”长期为开封发展战略谋划的河南大学教授耿明斋分析。

  2014年,开封发展的总基调是:“好中求快”,对此,开封成竹在胸。

  继续谋划运作:2020年,形成开封大宋文化与北京明清文化、西安汉唐文化三足鼎立的历史大文化格局。

  继续项目提升:“一河两街三秀”,七盛角、双龙巷民俗风情街、珠玑巷客家文化园;奇瑞汽车、瑞创重工、新大新材、龙宇化工、东磁新能源——这些开封文化、工业“新名词”的涌现,显示出文化工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继续优化结构:开封拥有的“农业大市”、“工业大市”、“文化强市”三个“冠名”,让开封一、二、三产业仍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全面展开,开封经济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仍将持续显现。

  过去3年,每年年末,开封市委、市政府都会寻找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标杆”城市,组织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将别人的好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经过多年的思想“开封”,开封的干部群众心里明白:要想开封发展好,还必须跳出开封看开封,在创新中不断突破自我;要想开封不停步,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可以年年有,自满自足、封闭保守的毛病可再也不能有。

  “开封”的路上,开封永无止境。(记者 王国庆 童浩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