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文广新局积极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18.09.2015  12:53

开封市文广新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把落实“文化+”专项行动作为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抓手、新动能,年初以来,通过抓学习研究、抓舆论宣传、抓项目建设等有力措施,积极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一、抓学习研究,提高“文化+”创新思维水平。市文广新局多次组织阅读学习关于“文化+”的相关报道和理论文章,积极参与拟定我市《关于推进“文化+”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并举办了有市人大领导、局系统相关人员、专家学者、部分文化产业项目负责人等参加的“文化+”座谈会,大家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局长姚春贵带头发言研讨,并在内部刊物《文广新动态》上发表了题为《多层次推进“文化+”融合发展》的体会文章。通过学习研究,市文广新局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树立以“文化+”创新思维抓工作、促发展的理念,普遍提高了理论水平,增强了责任感紧迫感。

二、抓舆论宣传,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文化+”行动。依托开封广播电视台《直通开封》栏目,邀请部分特约评论员对开封“文化+”进行系列访谈和解读,依托《开封新闻》、《菊城报道》栏目对全市推进“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节会活动”等十个方面专项行动实施跟进报道,请干部群众进行新闻评议、析事明理,并加大了旅游广播、交通广播对“文化+”的日常滚动报道,引导全市群众了解“文化+”、支持“文化+”、参与“文化+”。局门户网站、微博平台及时发布“文化+”的动态信息和研讨文章,营造出发展“文化+”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抓项目建设,拓展“文化+”产业链条。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市文广新局围绕“文化+旅游+商业”深度融合,强力推进中原明珠文化产业园建设,着力招商引进既有高端创意、又有紧接地气的文化、娱乐和商业业态,确保按时建成开业;加快推进城摞城遗址博物馆一期展示厅建设,展开二期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努力做好“文化+考古+科技”的文章;积极谋划推进小宋城二期建设,对这一文商旅综合体进行创新升级,力争打造成开封“文化+”的新名片。同时,加强对银基文化产业园、皇宋大观文化园等重点项目的指导和服务,围绕“文化+”多领域融合设置经营业态,拉长游客消费链条,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前瞻眼光,对“文化+”战略认识早、抓得快,抓住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引擎”。当前,开封“文化+”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发展优势,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就文化工作自身来看,还存在着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活力不足、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高、文艺创作生产精品不多、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不够完善等短板。下一步,市文广新局将采取学习与宣传相结合、建设与创新相结合、引导与扶持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一系列新的举措,加快推进“文化+”向深度广度发展。

一是继续抓好学习宣传,联合河南大学、市委党校的专家教授,对开封“文化+”问题进行理论延伸和攻关,厘清十个方面专项行动的思想内涵、发展途径和必要举措。通过开封广播电视台、视听网、晴彩手机、广播电视报等媒体,加大对全市推进“文化+”行动的动态报道,筹划一组焦点访谈和深度报道,全力搞好主流舆论引导。

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国有影剧院转企改制、发展文化产业项目,解决已转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遗留问题,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生存和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市县(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认真落实文化惠民工程,支持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全面繁荣我市文化事业,为推进“文化+”打牢更深厚的基础。

三是加强对文化项目的谋划和创意,完善全市文化产业项目库,提前谋划黄河文化休闲景区、中原非遗文化产业园等重点储备项目,形成重点项目不断、差异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和完善我市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新机制,研究制定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文化企业发展数码动漫、数字出版、网络文化影视等高成长性业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文化创业创新,努力推进“宋文化”品牌产品和服务出口,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实现零突破、快增长,用“文化+”战略牵引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迅速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