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伴着菊花开 开封经济强起来

22.10.2014  11:51

      一城宋韵半城水,满巷菊香醉游人。秋季,古城开封分外美丽。       菊花是我市市花,我市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古时的开封,禁中与贵家皆赏此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如今的开封,十月花潮人影乱。菊花,早已成为我市的文化符号。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菊花这一我市的文化符号开始绽放光彩。1983年,首届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开幕。此后,每年秋季举办的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成为我市特有的节日。顺应时代发展,2012年,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更名为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几字之差,彰显了我市以菊花搭台、文化为媒、经贸唱戏,推动扩大开放、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决心与魄力。伴着菊花开,我市经济驶入更高层次发展轨道。       2011年,我市在中国开封菊花花会上签约59个项目,引资449亿元。       2012年,我市在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上签约73个项目,引资844.3亿元。       2013年,我市在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上签约96个项目,引资917.2亿元。       项目纷至落地、投资滚滚而来,带动我市经济建设提速增效。       2011年,我市经济总量为1072.42亿元,首次迈上千亿元台阶。       2012年,我市经济总量为1207.05亿元。       2013年,我市经济总量为1363.54亿元。       以上几组数据,足以看出我市经济的强劲发展之势,并与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成为促进我市对外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得益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我市工业、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已从2011年的22.1∶43.9∶34.0调整为2013年的20.6∶44.7∶34.7。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后劲。       菊花搭台、文化为媒、经贸唱戏。我市正在经济文化强市的道路上,向着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       “文商旅”融合 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       作为八朝古都,我市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文化与商业、旅游产业的融合,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七盛角文化民俗街自今年5月底开街以来,吸引无数市民和游客关注的目光。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豫晋及湖湘美食,还能感受异域美食及咖啡文化,更能体验情景交融的酒吧茶社、古风浓郁的客栈酒店以及现场观摩制作特产,随意挑选手玩把件,亲自制作鞋帽衣衫等,让游客时时刻刻收获惊喜。       为使产业层次更高、关联更好和定位更清晰,我市全面推进包括建设七盛角文化民俗街在内的一系列文化、商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工程。耳目一新的古城商圈打破了空间瓶颈,成为我市“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品鉴文化大餐,畅享视觉盛宴,古城开封处处精彩。       登龙亭、铁塔,感悟帝都沧桑巨变;游书店街、鼓楼街,寻觅古城岁月沉香;品小宋城、泛舟御河,赏尽水城醉人美景。步入宋文化主题公园——清明上河园,精彩不断的花样演出、妙趣横生的民俗风情、宋韵十足的市井百态、博大精深的大宋文化、回味无穷的特色小吃、如梦似幻的文艺演出,让人顿生“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之感……       如今,“铁塔、龙亭、大相国寺”这张开封文化旅游的老名片,与“一河两街三秀”(即御河,书店街和鼓楼街,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大型室内歌舞剧《千回大宋》和水上演艺秀《银基O秀》)交相辉映,续写出新的繁荣。       数据折射变化。2011年,我市接待海内外游客3901.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5.2亿元;2012年,我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41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5亿元;2013年,我市接待海内外游客4990.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7.8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收入则同比分别增长12.7%、15.4%。       “文商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市极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随着今后越来越多的文化、商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工程陆续落地,尤其是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这一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持续释放,我市经济将迎来一轮又一轮发展高潮。       产业集聚 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是我市面向未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我市,产业集聚发展,工业首当其冲。       上世纪90年代,工业经济总量小、发展慢曾使我市羞于“掀起盖头”。虽经多年发展,我市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但大部分企业都处于产业链末端,各自一体,缺乏产业关联,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综合实力一直上不去。对此,有人形象地用“一麻袋土豆”来形容我市工业经济:装起来是一小撮,倒出来散落一地。       我市要发展工业,等不得也靠不得,“对症下药”是关键。在此背景下,市委、市政府作出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决策,为我市工业发展找到破解之匙。       按照“四集一转”(即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要求,我市完善发展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健全激励机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集群招商,积极引进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及其配套项目,着力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我市已培育出汴西、汴东、通许、尉氏等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八大产业集聚区,并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提升、新兴产业的茁壮成长,基本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十大产业集群,打造出国家级空分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和中原地区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多个产业基地。       正是得益于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市工业迎头赶上,发展强劲,近年增速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领跑全省。       除了工业外,在产业集聚发展下,我市培育出禾丰肉鸡、天源面业等10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并通过大力推进“三区”(即产业集聚区、中心商务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积极整合提升服务业、全力打造辐射周边的金融商贸圈。       放眼古城大地,传统产业焕发活力,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产业集聚大树茁壮成长。车水马龙的商业区,厂房林立的工业区,环境宜人的生活区,一幅产业集聚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产业集聚下的开封活力四射、日新月异。       可以说,我市如今的发展,映衬的正是产业集聚发展成果。       开封新区 引领全局发展的“桥头堡”       开封新区,是我市引领全局发展的“桥头堡”,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探索河南乃至中原地区跨越发展的重任。       经过近年不懈努力,目前,开封新区已打造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两大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去年,在两大主导产业的支撑下,开封新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排名全市各县区首位。       新区之新,在于产城辉映。开封新区在加快产业培育发展的同时,以“两改一建”、迁村并居为抓手,加快城镇化进程。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开封新区没有走过去很多城市走过的老路——以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圈状铺开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而是以产业为支撑点、以城市功能区为条块,将产业与城市有机结合,形成组团式、网格化的发展格局,突破了城市与产业衔接不紧的瓶颈,真正实现了以产促城、以城带产。       按照农业转工业、农民转市民、农村转城市的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封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加快资源节约利用,让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在为产业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的同时,享受到产业发展的成果。通过创新投融资模式,借助社会力量,开封新区全力推动道路、交通、广场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功能集合构建,不仅优化了百姓的生活环境,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保障。       目前,开封新区道路纵横交错,商务综合服务体日渐成型,住宅生活区人气兴旺,而与推进城镇化进程之前相比,建成区百姓年人均收入增长了260%。       迎难而上、创新开拓的开封新区,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实现着跨越。2011年,开封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迈过4亿元大关,2012年跃上5亿元台阶,2013年则几乎比2011年翻了一番,今年前三季度更是逼近去年全年水平。       新区之新,更在于前景之美。因为产业,城市充满了生机;因为城市,产业释放出活力。把区位优势变为发展胜势,产业崛起下的开封新区光彩照人,产城互动下的开封新区魅力四射。面对未来,在市委、市政府强力推进打好开封新区五年成规模攻坚战的指引下,开封新区必将在新的征程上实现更快发展,未来更加令人期待。       县域经济 统筹区域发展的“根据地”       金秋时节,县域大地生机勃勃。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是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必然选择。       近年,我市立足资源禀赋,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加快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激发出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长期以来,我市虽物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偏低,制约了我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针对这一实际,近年我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上下工夫。短短几年,我市先后引进了天宜园食品、华闽食品、众邦红薯及精淀粉加工、纳森木业、茂盛粮机、大用肉鸡等数百个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以现代农业生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生产,围绕“农”字做出了大文章。以通许县为例,目前,该县已建立起高效经济作物开发带、反季节瓜菜种植区、食用菌生产基地等“一带三区六大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农业现代化生产率接近80%。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近年,我市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同时,着力构建县域经济面向未来的工业优势。在杞县,我市着力打造新材料、光伏等六大工业园区,并依托开封茂盛机械有限公司加快国家粮食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在尉氏县,我市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优势资源,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以福甬纺织、尉氏纺织、富润电子、凯乐实业、巴拉斯光电等骨干企业为支撑,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已具备从纺织到染整、印花、绣花、制衣的完整产业链生产能力……       县域经济持续释放发展活力,成为我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据地”,支撑全市经济“好中求快”发展的坚强保障。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全市县域经济以年均新增100亿元以上的增势快速发展,即使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2013年,全市县域经济仍然达到了1058.4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升至77.63%。       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市打好农业产业化提升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县域经济还将释放更多正能量,推动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经济发展 百姓生活更美好       经济发展,百姓受益。我市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把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向百姓需要的方方面面。       近年,我市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文体娱乐等民生事业发展方面的支持力度。2009年至2013年,我市496亿元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占财政总支出的68.2%,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50所;更新城市公交车568辆,调整新增公交线路28条;新增城镇就业38.1万人,农村劳动力新转移就业35万人以上,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3.6万人,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8.1亿元,为自主创业搭建资金平台;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3%;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年提高,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2.5倍;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5.06万套,基本建成3.2万套;卫生机构新增病床6570张,12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一批标志性文化项目建成投用,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有农家书屋……       民生改善,百姓安居乐业,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08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1342元、4355元,而到2013年则分别提升至19492元、8355元。也就是说,5年时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了近一倍。       挣的钱多了,就可以更好地改善生活。与几年前相比,如今我市城乡居民用于通讯、交通、旅游等非生活必需品的享受性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如去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汽车支出2024元,同比增长156%,人均购买金银珠宝饰品支出同比增长212%等。同时,从2008年的266 亿元到2013 年的578 亿元,5 年时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倍多,年均增速接近17%。活跃的消费市场以及百姓加速升级的消费能力,折射出我市经济社会的繁荣景象。       光阴荏苒,过去尚未走远,历史已在眼前翻开新篇。中国开封第32届菊花文化节暨第27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即将拉开帷幕。展望未来,开封更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