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 共创一流---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我见

19.12.2018  17:50

        编者按: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郑州大学党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对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全校师生员工主动将学习宣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与认真贯彻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立足本职做贡献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早日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而不懈奋斗。现刊发“凝心聚力 共创一流---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发展论坛之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我见”专栏文章,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以奋进之笔书写一流大学建设的新业绩,为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新贡献。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
                                                                                      人事处处长 孔金生 
      全国教育大会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当前,郑州大学正处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教育大会精神,着力推进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努力打造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深入思考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师的使命内涵,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二、坚持立德树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认真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各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考核,完善师德教育、培训、监督、考评制度。建立健全教师违反师德行为的惩处机制,建立一岗双责的责任追究机制。在职务聘任、职称晋升、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工作中,将师德师风情况作为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塑造涵养师德师风的文化空间。坚持典型引路、行为示范,重点宣传教师先进事迹,营造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浓厚氛围。
      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按照“高端突破、团队集成、青年培育、结构优化”的思路,实施学科特聘教授、师资博士后、专职科研人员三个“千人计划”。坚持引育并重,积极拓宽引智渠道,发挥海内外校友优势,大力吸引高端人才。制定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和拔尖博士等新政策,大力吸引优秀青年人才。不断加大青年人才的支持和培养力度,营造青年人才辈出的良好生态环境,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实现人才代际交替。进一步优化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建立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和职称分类评审制度。构建以品德、业绩和能力为导向,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发挥职称评审制度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岗位聘任的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特聘、评聘、直聘相结合,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稳步提高教师薪酬水平。实施院系目标绩效考核,推进高水平成果绩效奖励,强化目标导向、能力导向、绩效导向,充分激发人才活力。
      五、实施教师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水平
      进一步强化教师发展,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创新教师培养方式,着力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采取短期培训和长期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全面提高教师能力水平。指导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教师赴国外访学、交流与研修,逐步建立完善基于教师职业生涯成长的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

 

                                                                    打造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培养卓越本科人才
                                                                                        教务处处长  王忠勇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本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面对我校“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新变化,面对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新挑战,我们需要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明确“以本为本”的建设理念,坚持“四个回归”的工作原则,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卓越本科人才,做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答卷。
      一、聚焦育人目标,夯实基础练内功
      (一)聚焦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导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基本原则,讲好思政课程,打造一批示范课程,选树一批优秀教师,建立起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坚决落实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
      (二)聚焦人才多元培养,创新培养机制。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多途径开辟学生成才通道,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认真落实国家“六卓越一拔尖人才” 计划2.0 的建设要求,推进新工科专业改革,开展新医科、新文科改革探索。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学习,完善以学科兴趣和个人专长为导向的转专业机制,完善辅修、双学位制度改革试点,拓展学生学科视野,提升复合能力。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进一步强化与国(境)外大学的合作,形成由短期交流访学、中期交换留学和长期合作办学组成的多层次国际交流渠道,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三)聚焦实践体系建设,拓宽实践渠道。强化实践教学投入,大力建设由校内实验平台和创新工坊、校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构成的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体系,提供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支撑。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仿真项目建设,构建完善的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和平台。
      二、推进重点工作,创新举措补短板
      (一)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水平。建立完善的专业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专业办学条件主动公开制度,合理规划本科专业体系,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引导校内专业积极参与专业认证和评估,实施专业评估周期化管理,力争具有国家认证资格的专业全部参与相关认证,绝大多数专业通过认证。在现有协同育人、共建专业的基础上,选取部分专业开展以社会法人为主建设专业的办学探索,深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
      (二)推进规范标准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围绕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总目标,结合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形成打造“金课”、杜绝“水课”的长效机制;围绕加强实习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加强实习实训的规范;完善专业质量标准;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公开制度,强化教学制度的刚性约束,切实将“标准”理念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成果推广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推广案例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推进慕课等新型教学形式的引入,合理增加课程深度和考试难度,推广教考分离和非标准化考试,探索建立行业性考试与课程考核成绩转换机制,不断完善“评教”、“评学”指标体系,拓展教学质量监控途径。加强教学成果、教学名师等宣传、奖励和推广工作,推进育人经验和教学方法等成果的共享和传承。
      三、强化支撑保障,提质增效促发展
      (一)强化教师能力保障,完善培训体系。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构建教师常态化的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完善“校本培训—网络培训—校外专家进校培训—校外进修培训”四大培训平台建设,丰富培训专家库和培训项目库储备,推广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确保课堂教学成效。
      (二)强化组织建设保障,注重责任落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规范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和明确基层教学组织工作责任,切实发挥其在教学组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教学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保障基层教学组织投入,建设一批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三)强化信息技术保障,提升服务能力。加快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建设教室信息化管理系统,更新现有教室多媒体设备,完善教室软硬件设施,建设智慧教室和VR教室,成立在线课程中心;持续优化本科教务管理系统,构建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和质量监控平台,深化微信、APP客户端等信息平台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提升服务师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