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延津县委书记祁文华:适应新常态 转型促发展

12.08.2015  10:43

党的十八大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延津因小麦而闻名,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工业经济相对薄弱。近年来,延津县围绕建设“富裕、幸福、生态、 诚信 、平安”新延津,把经济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从传统农业县向新兴工业县的转变,在转型升级中争先跨越。

一是找准了载体。突出产业集聚区的载体作用,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强力开展招商引资,延津县产业集聚区已入驻企业151家,已初步形成了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和机械电子产业集群,先后被农业部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 基地 ,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十快”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二是突出了引领。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城乡发展,与新型工业化形成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突出县城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房地产、保障房、旧城改造、特色商业区等城市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商品房41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41.7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拆迁45.8万平方米,不断完善城区道路、集中供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促进产城互动、融合发展。围绕县城、镇区、产业集聚区周边,启动建设了21个新型农村社区,既为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也保障了工业化进程中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巩固了基础。以稳产、调优、提质、增效为核心,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全力打造“中国第一麦”,成功举办新乡市小麦产业博览会,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成为全省首家国家级标准化生产基地,与 贵州 茅台集团共建2万亩有机小麦基地,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家,农民合作社达到1302家,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8.5万亩。

新常态需要新驱动,新常态须有新应对,新常态呼唤新发展。今年,根据中央、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延津实际,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粮食生产核心区、产业集聚区、特色商业区、镇(乡)中心区”四区建设的工作重点,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载体,以开放改革“一举求多效”,围绕主导产业,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前30强招商引资,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水平,重点培育食品加工、白酒、机械装备、化工等四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把打造“中国第一麦”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小麦经济,从小麦种植、收储、加工转化等环节加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小麦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以小麦产业为领头雁的雁阵型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延津小麦知名度。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向城乡统筹要空间。城镇化具有“一发动全身”的作用,而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症结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归根结底是人的城镇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急于推进,搞大拆大建、盲目扩张。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农民进城就业、进城买房,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宜城则城、宜乡则乡。要着力优化城镇格局,突出县城区的引领作用,主动对接新乡发展,加快推进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城市向西向北发展,使产业集聚区与新区实现产城互动,拉大城市框架,增强承载能力,逐步使县城人口达到20万人。

三是向科技创新要动力。科技创新是我县的短板,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还比较低。要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不动摇,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以产业集聚区骨干企业为重点,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鼓励、 扶持 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具有高科技先进水平的研发机构,努力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上来激发新的发展活力,着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四是向优化环境要保障。政贵有恒,治须有常。要坚持以优化环境“一优带百通”,不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围绕中央八项规定、“四风”问题,坚持不懈抓落实、抓纠正,让好作风成为习惯、成为主流、成为常态,在全县营造尊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要树立法治理念,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者系中共延津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