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好药断供:要利益更要兼顾民生

26.08.2015  09:12

  文/郭师绪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种廉价抗癌药——“放线菌素D”,全国断供,生产企业仅剩1家。患者、医生纷纷发帖寻求,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事实上,类似廉价好药断供现象,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近些年来,大到甲巯咪唑、赛治等“救命药”,小到助消化的酵母等日常用药已经逐渐从市场上消失不见。究其原因,无非是这些药品价格低廉,药企无利可图,所以,纷纷停止生产。

  其实,在廉价药纷纷停产背后,是医院和药企之间利益不平衡的结果。药企为扩大在医院的销售量,希望进入医保范围,但医保药的价格又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控制,不能随意涨价,导致医院经济创收较少。而医生为提高收入,便给患者开高价药,导致低价药销量低,药企无盈利空间,便不愿再继续生产低价药,纷纷停产。

  这就是“以药养医”的旧疾。不过,今年5月份,国务院发布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推动建立科学补偿机制,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但是,对于大多数医院来说,“以药养医”的机制已经实行已久,要想破除则是难上加难。而“以药养医”机制不能真正落实,那么,廉价药在医院依旧难以生存。

  一项对全国12个城市42家医院临床用药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基层医疗机构,国家和地方增补的基本药物一般有500多种,而医院廉价药缺口已高达342种。医院不再大量使用廉价药品,厂家便失去生产积极性,逐渐停产。众多廉价好药的消失,最终只会导致患者一药难求的无助局面。

  除了“以药养医”带来的医院不愿销售低价药以外,还有一点就是在新的药价改革下,药企无利可图,所以,暂时性地造成廉价药的短缺。

  今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规定,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在此改革下,一些药品出现了疯长,比如,有报道称,一种心脏病常用药价格涨了10倍。而对于一些无利可图的廉价药,药企就选择了不生产。这是市场在发挥作用,所以,出现一些药价上涨一些药价下跌都是正常的。但是,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建立完善的医药储备制度则很有必要。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医药储备制度,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常态短缺药品储备。中央医药储备以用量不确定的短缺药品为主,地方医药储备以用量确定的短缺药品为主。卫计委、中医药等部门组织筛选储备品种、合理确定储备数量,安排收储资金,保障短缺药品储备及时到位。

  此外,还应建立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完善低价药品短缺预警机制,确保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国家卫生计生委协调相关部门对不能保证临床需求的药品及时组织生产、保障供应。整合协调药品资源,落到实处,让“救命药”真正起到救命的作用。

  除了政府,作为药企,可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保障合理利润,提高自身生产积级性,让廉价好药继续造福于每一位需要的患者。